第三百九十四章欲加之罪</p>
阴浦一事,一时震动整个益州。</p>
其时,主簿黄权刚刚因事去往了江州,听到阴浦通敌自杀的消息后,黄权连夜赶回了成都,要见刘璋。</p>
黄权在益州还算是较有地位的,这突然的回来,令刘璋倒有些措手不及。</p>
“黄公衡必是因阴浦之事来找主公兴师问罪。”随侍在侧的张松对刘璋说道。</p>
自从办好了阴浦一事,刘璋对张松倒是亲近了几分。时不时让将张松召来顾问应对。</p>
“兴师问罪?何罪之有?”刘璋不禁哂笑道。</p>
在张松看来阴浦看似颇得众望,但哪些人大多只是因为阴浦的老资历而曲意奉承,但是黄权则不同,除去此人必去汉王心腹大患。</p>
张松于是向刘璋进言道:“主公不要忘了,黄公衡可素来与阴浦交好!阴浦既然已死,黄公衡岂能坐视不理?”</p>
自阴浦死后,刘璋渐渐觉得自己真正掌控了益州局势,坐稳了成都州府,这种时候他是绝对不会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p>
“他黄权不过是个主簿,即算是来兴师问罪,我亦有何忧?”刘璋笑问道。</p>
这时候张松再一次的小声说了一句话:“主公可还记得阴浦当日说过一句话?”</p>
“什么话?”刘璋问道。</p>
张松顿了顿,而后神神秘秘的说道:“益州不止主公一人能掌大事!”</p>
刘璋心一惊,这可真是个潜在的隐患!</p>
“如果黄公衡联合益州武暗谋划扶立刘瑁公子,那主公又当如何?可别忘了,吴懿将军现在正领兵驻扎在白水关。”张松对刘璋提醒道。</p>
点出吴懿,是因为吴懿的妹妹正是刘瑁的妻子,而吴懿手又握有兵马,这一处可不得不防范。</p>
张松越说,刘璋心越是慌张起来。</p>
“永年可有应对之策?”刘璋急问道。</p>
张松假作沉思,而后对刘璋说道:“江州严颜为人持正且对益州忠心不二,主公莫若以加强防卫刘表为名,将吴懿派往江州交给严颜统制,白水关军督则令遣他将。吴懿手无兵,必不能生事!当然,还有一劳永逸之法,只是主公未必愿用。”</p>
刘璋听到这一劳永逸之法,当然追问,这都是张松意料之的事情。</p>
“何为一劳永逸之法?”</p>
“此法风险极大,主公还是莫要相问了!”张松又故意托词道。</p>
“永年但讲无妨,我自会作主!”刘璋又逼问道。</p>
“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刘瑁公子年长于主公,此终为隐患,若益州只有主公一人……”张松欲言又止。</p>
刘璋已经大致明白了张松要说的意思,说到底刘璋一直以来的症结都在兄长刘瑁身。</p>
如果不是因为刘瑁的存在,那刘璋也不存在得位不正这一说,如果不是得位不正,那自己也根本不可能受制于阴浦、赵韪、庞羲这么多年。</p>
而现在黄公衡要来兴师问罪,其人与阴浦又素有交情,且与将军们也多有交往,若是没有处理好,刘璋恐有不测。</p>
因而当今之计,正如张松所说,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而这薪正是刘瑁。</p>
若是没有了刘瑁,那刘璋的地位便再也没有人可以有借口来挑战,任何的不臣都将被视为反叛,刘璋将处于制高点之。</p>
只是这刘瑁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刘璋心还真有不忍。</p>
张松自然看出刘璋心的纠结,于是又对刘璋说道:“此事皆在主公一身,益州安危与否,主公当三思!”</p>
说罢张松便退了出去,留下刘璋一人还在纠结当。</p>
张松已经成功的揭开了刘璋心口的伤疤,接下来等着这伤口溃烂了!</p>
黄权面见刘璋,果然是兴问阴浦之事!</p>
刘璋于是又拿出了那一份所谓的“暗通汉”的证据,黄权接过来一瞧,当时也傻眼了。</p>
不过黄权并没有这么好糊弄,他当然不会相信这是真的。</p>
“此必是有人栽赃!阴先生辅佐主公两代,若有通叛之意,岂在此时?当初汉王、刘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