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求贤被拒(1 / 2)

汉中王传 天子湖钓叟 2933 字 2017-10-21

第二百六十三章求贤被拒</p>

刘征第一眼见到胡孔明感到十分意外,没想到这名气引得诸多大族士子前来的胡孔明竟然不是自己想象的白发老头,此人与刘征相差也不过十岁左右,刘征倒是相看看这人究竟是否名实相副。</p>

胡昭将刘征、赵云请入茅庐,司马懿也陪坐其次。</p>

“刘征孤陋,未曾有闻先生大名,实在惭愧!若不是偶遇司马仲达,几乎错过与先生相识之机。”刘征首先开口道。</p>

胡昭命司马懿在一旁煮茶侍待,听到刘征说话,看了看司马懿。</p>

“昭不过一山野逸民,不敢当大名,却不知汉王如何与仲达相识?”胡昭并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p>

司马懿赶忙出来说道:“适才那周生意欲加害学生,若非汉王相救,学生性命不保!”</p>

胡昭听了司马懿这话,颇感震惊,想不到这周生竟然真的行此歹毒之事!这周生也曾求学于胡昭门下,但其人乖戾多怒,胡昭期望以仁德化解其戾气,但这周生禀性难移。自司马懿来后,二人之间因事生怨,胡昭也都看在眼里,只教司马懿忍让以对,没想到这周生竟然真的行此凶事。</p>

胡昭对汉王拱手说道:“让汉王见笑了!这周生乃是本地豪族子弟,亦曾求学于我,今二弟子相残,自是我的过错!是胡昭育人无方。仲达能够有惊无险,多谢汉王!”</p>

“先生客气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是男儿本分,何况在下身为大汉诸王,又则能眼见大汉子民无辜受戮?此乃刘征分内之事!”</p>

胡昭听了刘征这话,拍手称道:“好一个分内之事!汉王有此胸襟,体恤万民,前途无量!”</p>

刘征得到了胡昭的称赞,并没有很高兴,反而是显得心事重重。</p>

胡昭看见刘征异样,并没有觉得怪。</p>

“昭有一句话送给汉王,不知汉王愿听否?”</p>

刘征赶紧回话道:“先生赐教,刘征欣然领受!”</p>

“天行有常,无往不复,一时困窘,不足为虑!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恤民生者,自有民助。汉王既能宽仁为怀,何忧天下之不平?昔高祖以微弱而终成大业,汉王今虽不据一州之地,然终有功成之时。”</p>

胡昭的话倒还真是令刘征心情好了许多。</p>

“多谢先生宽解!刘征志在匡扶汉室,奈何遍地豺狼,常感力有不逮,计无所出,先生高才,不知可否指点一二?”</p>

之前的话,刘征并不能看出这胡昭是否真有筹策之才,于是便想再深入的问一问。</p>

胡昭听到刘征这话,不禁笑了笑,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这才说道:“汉王这是在考校我啊!胡昭乃一介村野民夫,并无军国之用,汉王缘木求鱼,何行此谬事?”</p>

胡昭显然是看出了刘征的意图,这话是明确告诉刘征自己是不愿意出山的。</p>

刘征听到胡昭的话,顿时觉得这胡昭果然才智过人,自己在胡昭面前俨然无所躲藏,这样的人才,刘征真不想轻易放过。</p>

“先生志洁高远,隐此山,自可保一身,然即可保一身,何不保天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先生乃饱学之士,当此乱世,正是有所作为之时。以此智,捐弃山野,岂不可惜?”刘征问道。</p>

胡昭听到刘征能说出这样的话,倒是颇感意外,刘征在胡昭的眼里,确实不同于袁绍之流。</p>

不过,胡昭早已经是无心功名,志在山野,当然不是刘征几句话能够打动的。</p>

两汉之世,许多的名贤大儒,都选择了隐居名山。这些人的志向本来不在朝野,史册将这些人称作“逸民”。逸民者,节行超逸,谓有德而隐处者。胡昭便是这样的一个隐士。</p>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隐士”,这些人也隐居在名山大川之,不过这些人往往标榜自己不愿沾染尘俗,又或者每每向人感慨自己有济世之才而无所用。这些“隐士”们互相标榜,互相推崇,从而使自己名声在外。而一旦有人能够折节求用,便欣然接受,然后弃茅庐于不顾,投身世俗洪流,为求一己功业而不折手段。</p>

两种隐士都不少,后一种也确实有不少真才实学之人,借用这种手段自我营销也无可厚非。</p>

不过胡昭是纯粹的前一种隐士,是真正的隐士。早年在冀州的时候,袁绍数次延请,胡昭皆不受,反而逃离冀州,来到这陆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