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据守三关</p>
刘协见百官奏请,于是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认为应该封大将军为王,朕的意思也是如此,那么请诸位大人具体说说该怎么办!”</p>
种拂奏对道:“陛下既然同意封大将军为王,那么相关事宜还请宗正大人细说。请大家(@¥)”</p>
宗正刘虞,是刘征平定长安后,唯一一个从外面调回来的公卿。宗正负责的是皇族事务,所以封王一事,自然主要由刘虞负责操办。</p>
刘虞出列道:“启禀陛下!依祖制,策封诸侯王应祭祀宗庙,由臣与光禄勋赵温大人共为司仪,由尚郎付以王玺印绶,以成其礼。”</p>
刘协想了想,说道:“那大将军现在不在长安该怎么办?”</p>
种拂说道:“陛下可遣三位大人去往晋阳以行策封之仪!”</p>
“这样可以吗?”刘协问道。</p>
刘虞答道:“也并无不可,只是策封之事,还须修备诸物。汉仪:诸侯王乘青盖赤绶之车,倚虎伏鹿。驭青翅燕尾之马,镂钖髦。又有龟钮金印,配白玉之带,错金之刀。这些东西还需考工处即刻开始制作。”</p>
“既然如此,那命考工处即刻赶制,再交由宗正、光禄勋、尚令一起送往晋阳行策封之礼!”刘协说道。</p>
朝议已定,百官称拜。于是,在朱符和种拂的操作下,刘征破天荒的被进封为汉王!以汉郡为汉国,原太守杨任暂为汉相,郡丞杨昂为汉傅。天子诏令,传檄天下。这是自高祖以来,大汉第二个汉王!其分量,恐怕天下无人不知。</p>
散议之后,陈群来到荀彧府,问荀彧道:“若兄如何看此事?”</p>
“陡献殷勤,非奸即盗!大将军进封汉王既是好事,却也是坏事啊!”荀彧感叹道。</p>
“是啊!看着百官趋之若鹜,我这心里却隐隐为大将军感到担忧啊!凡事过犹不及!”陈群也叹道。</p>
“曾记得当年董卓携兵入洛阳,百官也是这番景象。”荀彧意味深长的说道。</p>
“可大将军怎是董卓乱贼所能?”陈群说道。</p>
“当然不能!大将军盖世之才,志虑忠纯,一心匡扶大汉社稷,岂有私谋?可朱符等人为了取宠献媚,却把大将军推了风口浪尖,稍有不慎,便会遗天下狼子野心之徒以口实!如此好事却会变成坏事啊!”荀彧担忧道。</p>
陈群亦叹道:“是啊!大将军身居高位,本来如履薄冰,诸郡拥兵自重者都盯着大将军呢!”</p>
“算了!事已至此,我等只有尽心竭力辅佐大将军,这也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荀彧无奈道。</p>
“话虽如此,但太尉朱儁、司徒王允那里,你还需向大将军如实禀明才是,不能让三公离心。”陈群提醒道。</p>
“这是自然!等我到了晋阳后,一定会禀明大将军的。”</p>
北探斥候回报晋阳,刘征正与众将坐议。</p>
“禀报大将军!此前按兵休整的鲜卑三部,突然快速集结,正往雁门突进!”</p>
“这么快?看来局势有了变化!”刘征说道。</p>
“定是那李儒撺掇!鲜卑人历来只是犯边掳掠,但现在这架势,显然是想一举南下三晋之地!”贾诩断定是李儒所为。</p>
“是啊!鲜卑自檀石槐以来,野心越来越大了!”刘豹说道。</p>
“鲜卑三部合力,有十余万众,其势甚大,诸位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刘征问道。</p>
贾诩分析道:“鲜卑虽众,然而却是劳师远征,后劲不足。依我拙见,大将军现在应该分兵据守关要,先以阻弱其锋为要。如今冬雪将至,鲜卑人无非也是想趁冬雪来临之前破关而入。只要是能够将战事拖入严冬,那么敌我双方兵势便将逆转。”</p>
贾诩的话说的有道理,这也正是刘征分析的,谨慎起见,刘征还是望向郭嘉,毕竟多一个人便少一些误判。</p>
“我赞同和先生的话!晋北有偏头、楼烦、西陉三关为要,若要阻鲜卑之锋,必须赖此三关!”郭嘉说道。</p>
偏头关地处晋西北,属雁门郡,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西濒黄河,东连丫角山,是一处险要。</p>
楼烦关后世又称宁武关,在晋北楼烦,是赵武灵王所置,当年是为了防范匈奴,历代兵家极为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