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崔明丽则把手中的早餐放在了桌子上面,而后站起身来,冲着这白衣的比丘尼微微地合掌,施了一礼。她是来化缘的吗?
“敢问老师傅,我们两个能够为您做些什么?”崔明丽问着。这位老尼姑却摇着头,“出家人自古便是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但是我这次却不是来向你们寻求吃的……”听到了这句话,我的心里面便是一凉。
而这白衣的比丘尼则慢慢地抬起了眼皮,从这双目之中,便流露出一种直透心底的目光,她的两个眼珠儿,就仿佛是两面镜子,几乎可以把面前的人给洞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的心不由得又是一震。
不会吧……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仔细地回忆起来,貌似每次在坐火车的时候,总是可以遇到一两个奇奇怪怪的人,就像我们三个出发去东北找老二的时候,就是在火车上遇到了那两个岛国的阴阳师,但是这次,我们却没有想到,竟然还会遇到这么一个比丘尼,并且这位比丘尼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安贫乐道的老尼姑。
其他不说单单看她身上的这件“百衲衣”就可以明白她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百衲衣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百衲衣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袈裟的颜色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在古今的佛经著作当中,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
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
而面前的这位白比丘尼,穿的便是九条大衣,这可是规格极高的一种。
“来我们这化缘?”我清了清嗓子,上下打量了她一番。她点了点头,“这是当然,我化缘自然会找有缘之人。”
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
化缘一词,本极*,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渡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
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