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乾清宫一处凉亭,风和日丽,放眼处是一小片碧波,让人心旷神怡。
朱允文盯着外面的美景,心绪却不在这里,早已不知飞向何处。
难啊!
昨天的朝会,可以说开得很成功,确立了应对朱棣的主要思想,投降、议和等各种杂音都消失了,很多大臣都嗷嗷叫着要和朱棣决一死战,有些年轻的甚至恨不得撸起袖子亲自上阵杀敌。
可是,这远远不够!
朱允文心里苦笑,他知道喊喊口号什么的是很重要的,只因为己方的人心要是散了,凝聚不成一团的话,朱棣还没打过来就取得胜利了。
可喊口号这些事非常简单,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沙场争雄是容不得任何含糊的,那是一枪一刀,用无数人命和资源去才能换来胜利!
昨天朝会的败笔就在这里,朱允文虽然喊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口号,激励了一大批人,可等他再问具体对策于群臣时。
所有人都变哑巴了。
好不容易来几个敢说话的,出的主意都是老几样,比如让天下兵马火速勤王、对敌用间和加强京师城防等等。
朱允文哭笑不得之余,也实在不能不怀疑这些出主意的人的智商和屁股。
你瞧瞧,召天下兵马勤王?也不睁大眼睛瞧瞧,靖难打到现在朝廷已经损失了多少兵马粮草,京师以及附近地方已经抽不出一兵一将了,再说就算有勤王兵马可召,现在的交通条件也太差劲了,等你赶到京师黄花菜都凉了,还不用说现在的京师的粮食储备根本供应不了多少兵马……
再说用间,简直是愚蠢透顶,想朱棣建藩驻守北方多年,燕军的大小将领都是和朱棣一路走过来了,想策反这种人是没有丝毫希望的,再说原属朝廷一方后来投降朱棣的人,他们身上都打上了反贼的烙印,只能跟朱棣一条路走到黑的。
至于最后一条加强京师城防,这条对策倒是可以执行,不过也只是应有之义,算是废话一句。
朱允文其实最担忧的,还是人心所向!
要知道,朱允文前任一登基就大刀阔斧,大搞建文改制,损害勋贵的利益抬高了文官的地位,不仅如此,对于削藩这等大事也操之过急,使天下皇族怨言沸腾,与朱允文这个皇帝离心离德,这些才是最致命的!
勋贵和皇族这两个利益集团,对于中央朝廷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由于现在开国不过才几十年,开国勋贵们深深影响着军队中的中上层武官,很多人都是他们带出来的,其中关系根深蒂固、错综复杂。
而皇族也不遑多让,他们一个个天生高贵,无数人为其羽翼,这种势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呼!”
朱允文呼出一口浊气,心想自己的前任确实是太糊涂了,做的事每一件都是对的,但偏偏毫无章法而且大搞一刀切,根本没有领悟到“温水煮青蛙”的道理,以为自己掌握了大义就所向无敌,简直幼稚!
还好,朱允文从来到这个时代,就开始有意识的和勋贵、皇族修补关系,重用了魏国公徐辉祖,还让庆成郡主做自己的传声筒,向皇族示好。
这种种对策不知具体效果大小,但终究是有的。
努力走下去吧!
朱允文摇摇头,神色逐渐坚毅起来,他绝不甘心于还没努力过就轻言放弃,这不仅对不起老天爷赐下的莫大机遇,更对不起的是他自己啊!
人生有几何!
确实是啊,朱允文又怎能奢望老天爷再给他一次机会?
“传旨,宣魏国公徐辉祖、兵部尚书齐泰、右军都督府都督陈瑄入乾清宫觐见!”
朱允文沉声吩咐道。
旁边随侍的太监连忙去通传。
很快,朱允文所召的三个人就来到了乾清宫。
“臣等参见陛下!”
进了乾清宫,三个人就行礼道。
“起来吧,你们先退下!”
朱允文挥挥手,殿中所有无关人等人于是鱼贯而出,只留下了君臣四人。
朱允文直接问道:“三位爱卿,可知朕召你们来所为何事?”
“臣知道!”
“臣知道!”
徐辉祖和齐泰几乎是同时回答道。
只有一个人却呆愣在现场,这个人正是右军都督府都督陈瑄。
陈瑄其实不是不知道,话说今天早上才开的朝会,所议之事就是如何抵抗燕逆来犯,朝会上没议论出个结果,皇帝转眼又把他们三个召来,自然是这件事了。
可让陈瑄感到震惊和疑惑的是,他根本没想到皇帝会因为这事儿召见他!
要知道,陈瑄现在虽然是镇守长江的水师头头,但他的官位品级并不高,他的顶头上司徐辉祖不就站在这里吗?连兵部尚书齐泰也在这里呢。还不至于这些,其实还因为水师一直都不受皇帝和朝廷重视……
所以在当时水师就是后娘养的。
一般来说,就算水师镇守长江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