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座上,朱允文不动声色地浏览着朱棣的第一封书信,一时却沉默下来。
其上所言:臣棣伏告吾皇陛下,臣听闻朝中有奸臣黄子澄、齐泰者,挟制君主,犯上作乱,图谋不轨,欲离间我皇家亲亲之情,颠覆朱明天下!臣虽不才,然太祖皇帝之遗命言犹在耳——朝中君臣逆位时,藩王当起兵勤王,诛杀不臣,匡扶君主!臣于北地遥望京师,见吾皇困顿,奸人猖狂,大明危殆,不禁声泪俱下,五内俱焚!是以臣唯兴师旅,是为效仿周公之故事,绝无忤逆之心!乞望吾皇知悉!
朱允文放下这封书信,心里却在想,这篇东西绝对不是朱棣这个丘八写的!
朱棣此人,自幼习武不学文,哪里会有这等文采,应该是他手下第一谋臣道衍和尚代笔的。
“这是朱棣亲笔所写?”
朱允文突然出声询问。
“回陛下,这封书信虽然是燕逆亲自交给臣的,但应该不是燕逆亲笔。另一封才是,臣在堂前亲眼所见的。”
庆成郡主就站在皇帝旁边,连忙回答道,想了想还给皇帝说明了两份信的具体情况,分别在她道出密旨前后才有的。
朱允文听罢,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又拿起另外一封拆掉封泥,低头观看起来。
只见这封书信就简单直白了许多:陛下,臣朱棣就块打过来了,就是为了株杀黄子澄禾齐泰这些够东西,并没有抢夺国器的意思,希望陛下不要误烩!
朱允文看了,也是哭笑不得,在心里狠狠鄙视了一番朱棣这个没文化的家伙,就写这么几十个字,其中就有四五个错别字,而且字体扭曲像鸡爪似的……
不过,这些旁枝末节实在微不足道,朱允文打起精神来,警惕自己不要因此而轻视朱棣这个人。
字写得好不好,对不对,其实与造反没多大关系,遥想数十年前,大明的缔造者朱元璋不也一样没什么文化吗?他这么一个泥腿子,照样打下了诺大一份家业。
朱允文省略了这一点,然后胸中徒然生起一股业火。
不要脸!
朱允文开始明悟,但凡历史上能混出一点名堂的人,他们大抵有一种共性,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然后把瞎话奉为圭臬,并身体力行……
瞧瞧这两封意思一致,行文却相去甚远的书信,朱允文从中开始了解朱棣这个人,并且生出一股拜师的冲动……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既然别人的成功不是偶然,为什么自己不放下身段,去潜心学习呢?
这并不丢人!
朱允文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然后对庆成郡主说道:“这件事虽然没有结果,但终究是劳烦堂姑姑了,堂姑姑不如先回府休息,稍后朕自有赏赐送到您府上。”
“臣妾不敢当陛下赞誉,臣妾不过是犬马之劳而已!”
庆成郡主慌忙说道,其实之前她心里很疑惑,而且担忧。朱棣这么干实际上就是欺君,谁都知道他是摆明了要谋夺皇位,按照她对皇帝的了解,龙颜大怒几乎是必然的。
可这个时候,皇帝竟然没有为此动容?!
甚至,还好言安慰她……
庆成郡主并不知道,朱允文想的是,在猖狂的敌人面前,怒形于色,乃至拿自己人发泄都只不过是懦弱无能者的表现。
动怒伤肝啊!有本事的话,就拿仇敌开刀吧!
朱允文既然对朱棣并无任何幻想,自然不会因为朱棣的任何挑衅而乱了自己的阵脚。
至于朱允文为他的好叔叔亲手炮制的那个大馅饼,其实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阳谋,这个计划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敌人聪明愚蠢与否,而是看敌人能否抵挡住那种包含巨大利益的不劳而获。
结果很明显,朱棣成功了。
“哈哈!有道是皇帝也不差饿兵,朕又怎能亏待自己的堂姑姑呢?”
朱允文大笑道。
至此,庆成郡主忐忑不安的心思才稍稍镇定下来,回到道:“那……臣妾谢陛下隆恩!臣妾告退。”
庆成郡主俯身行礼,正想退下。
“好……姑姑且等等,朕还有一句话要与姑姑说。”
朱允文先是颔首同意,却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事一样,出言挽留。
“臣妾洗耳恭听!”
庆成郡主只好如此说道,小心肝不免又开始不安起来,不会有什么坏事吧?
“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姑姑还记得前几日朕说过的话吗?”
朱允文说得吞吞吐吐的,后来干脆反问起来。
庆成郡主当然记得了,之前皇帝在她面前亲口承认了自己对藩王的过失与愧疚……
可她哪敢直言君王之过?
只见庆成郡主迟疑道:“陛下是说……”
“哎,这几日朕午夜梦回时,皇爷爷常常出现在梦里,他老人家……对朕很失望……朕却无言以对,朕不仅伤了他们的心,也辜负了皇爷爷的期望啊!”
朱允文言之谆谆,话语间充满了后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