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成郡主?”
朱棣问道。
“回殿下,来人确实自称庆成郡主!属下这里有两封书信。”那人说完,就从怀中掏出两封信,举于头顶。
朱棣拿过来匆匆看完,发现一封信正是庆成郡主写的,里面还附带了朱棣以前赠送给她的一个小物件,至于另一封,则是他的好侄子当今建文皇帝给他写的,内容倒是不多,主要是证明庆成郡主使者的身份,说有要事相商,上门还有皇帝的玉玺!
“姚先生?”
朱棣把两封信递给旁边的道衍和尚,出言询问。
道衍和尚一目十行,看罢两封书信,沉吟道:“殿下,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商议的呢?不如不见,以免授人口实!”
朱棣当然知道道衍和尚所言何意,其实他们谁都清楚,谋反就是谋反,就算扯起“清君侧,靖内难”的大旗,这也是洗不白的。
但朱棣他们必须扯出这面大旗,如果他们都欺骗不了自己,又如何欺骗天下人呢?
道衍和尚的意见很有道理,因为不管当今皇帝要和他们商议什么,他们都会处于被动的处境,比如说要罢兵议和:答应吧,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而拒绝,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而虚与委蛇,同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当今皇帝总不会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让吧!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确实不见为好。
可朱棣不是一般人!
朱棣虽贵为大明皇子,可他却真正算得上生于忧患:刚出生,老爹不仅忙于造元朝的反,而且只痛爱关心自己的长子朱标,对于朱棣这个妾侍生的儿子几乎是不闻不问。
等老爹打下了江山当上皇帝,朱棣的处境仍然没有改善,因为他老爹的生育能力真的太强大了,儿子女儿都是一筐筐地来。
因为身边所有人的言传身教,朱棣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在以后可以预见的日子里,他一定要对那个比他早生了几年的哥哥朱标俯首称臣!哥哥要他死,他就不得不死;要他生,他连死都不能!
因为,那个人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陛下!
那一段日子,可谓朱棣最黑暗的日子,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他发愤图强,学习文武。
朱棣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谋夺他老爹或大哥的皇位,而是为了向他们证明:我不是混吃等死的废物,我会对王朝有一份皇子应有的贡献!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向自己父亲证明自己的心愿。
后来,朱棣三十二岁那一边,太子朱标病逝,朱棣欣喜若狂!可老爹一巴掌打醒了他:即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
从天堂到地狱,不过朱棣如此。而到今天,朱棣历尽艰辛才走到淮河边,遥望京城。
所以,朱棣已百无禁忌,无所畏惧!
“哈哈!为什么不见?庆成郡主乃是本王的堂姐,幼时堂姐对我可是照顾有加,怎能不见呢?”
朱棣大笑,随即吩咐手下去请人来。
道衍和尚摇头苦笑,他其实明白朱棣,将心比心,他姚广孝年近古稀,前大半生空有大智慧却一事无成,如果不是苍天让他得遇朱棣,也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
所以,道衍和尚才会如此狂热地鼓动朱棣造他娘的反!
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不如就让殿下炫耀一下吧,这样也不是没有好处的,最起码能让那些首鼠两端的墙头草皇亲们认清楚大势,道衍和尚如此想道。
由于朱棣常年处于战争之中,要么北上出塞和北元打架,要么南下和自己侄子争夺皇位,所以他早就习惯了军营的生活,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泡在军营里。
可今天庆成郡主是作为建文皇帝的使节而来,朱棣担心会泄露自己的军机大事,所以他先让手下去附近一个被他们占领的小县城布置一番,作为接待庆成郡主之地,然后亲自来到了营门。
“哈哈!堂姐!”
飞马而来的朱棣人未到声先至,等胯下的战马堪堪撞上那名将军的鼻子之前,他才一紧手中的缰绳,止住马儿的去势,一蹄子踏在地上。
将军持枪肃立,不动如山。
实际上,将军早已吓出一身冷汗,久闻燕王勇武过人,今日才知盛名之下无虚士,光这一手精湛绝伦的骑术,就称得上一声军中好汉。
可他作为保护出使燕营的庆成郡主的人,所作所为同样代表着皇帝和朝廷的颜面,如果被朱棣骑马吓得屁滚尿流,大概是不用回去受死了,直接投降燕王行了。
朱棣下了马,瞧了一眼那将军,见他还在死撑,不由发出一声冷笑,随即走向庆成郡主的轿子,对旁边刀剑林立的朝廷军士视若无睹。
壮哉!
要知道,朱棣这番完全是单枪匹马而来,手下们都被他抛在身后了,他却如入无人之境,这胆魄,可谓嚣张!
使节队伍中倒也有几个兵士动了歪心思,蠢蠢欲动想取朱棣的头颅,好回去领皇帝的赏,升大官发大财。可一想到有命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