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皇帝哭得稀里哗啦的,庆成郡主已是慌了手脚。
一个皇帝,如果不是情到深处,大概是不会哭得如此厉害的,庆成郡主当然对此很是诧异,因为她对于这个皇帝侄子还是有点了解的,只要想想他以前的言行就知道了。
可是,就算现在皇帝的心里只有半点亲情,庆成郡主也会选择深信不疑。
“陛下,堂姑……”
说着说着,庆成郡主也哭了起来,正是梨花带雨不可收拾。
于是,两人抱头痛哭,引得殿外只闻哭声的内侍和侍卫大感奇怪,可未得皇帝旨意又不敢贸然进去。
哭了好大一会儿,大概是哭累了,朱允文首先止住大哭,顺手把仍在哀哀泣声的庆成郡主扶起来。
“姑姑,朕……逼死湘王阖家非朕之本意,还有周王、齐王、代王等等……不管如何,朕确实要负上大部分责任!因为朕是皇帝!但您有没有想过,削藩之举,是势在必行啊!”
朱允文情真意切地诉说道。
所谓谎言,半真半假、假中有真才是最好的谎言,最是迷惑人心。其实朱允文之所以演这么一出戏,目的就在于争取皇室内部的支持,哪怕其效甚微,他也要这样做!
朱棣起兵的名义和旗帜是什么?就是“清君侧,靖内难”!清君侧,是指朝中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靖内难,则指他起兵是为了帮助遭受削藩的皇室血亲。
朱棣这番做作其实有两个作用,第一是避免直接和朱允文这个掌握着大义的皇帝正面冲突,而是指说朝中有奸臣,所以他们不是反贼而是义师,是来帮助皇帝陛下的;第二则是大力争取皇室之人的支持。
要知道,封建时代的皇室之人本来就直接或间接掌握、影响着很多官职,前世谷王能帮朱棣打开南京城门就是明证。
然而,朱允文今天这么做,把削藩操之过急的黑锅按自己头上,不仅能争取一下皇室众人之支持,也会让朱棣的“靖难”成为一句笑话。
干坏事的是我这个皇帝,与其他人无关,你朱棣还打来京师是想干什么?斩昏君吗?!
“陛下……那周王、代王他们……”
庆成郡主心里大喜,嘴上却吞吞吐吐的。没错,她其实是想给那几位或被软禁或被废为庶民的王爷求情!
“姑姑不用担心,朕会逐渐恢复他们的王位和一定封地。”朱允文早已料到庆成郡主会这么说,所以主动提出。
拿几个不值钱的王爵称号和荒芜的土地,能换来多少支持都是值得的!
“姑姑代他们谢陛下之隆恩!”这一次,庆成郡主是真的喜疯了,不由得寸进尺:“那,王府的三卫……”
藩王之三卫,是太祖洪武皇帝设立的使藩王能够自保或保卫边疆的制度,三卫就是三支军队,根据藩王封地的异同,三卫的兵士数量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长期防范北方残元势力卷土重来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他们手中掌握的三卫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战斗力强大。
至于一些封地在内陆的藩王,他们的三卫就显得寒碜了,不仅人数少,兵备不整,而且由于中央朝廷(包括朱元璋)的统治需要,他们是没有多少钱粮维护、发展三卫的。
由此可见,因为只挑软柿子捏,朱允文前任的削藩大计在前期才能进行得那么顺利,可一削到燕王朱棣头上就不灵光了。同时,也说明了削藩确实是中央朝廷的首要之务。
“姑姑,难道您想要朕再来一次削藩吗?”朱允文的声音无悲无喜,也没有一丝怒气。
听了这句话,庆成郡主却如遭雷击,伧惶下拜,道:“臣妾鲁莽!臣妾鬼迷心窍,绝不是……”
“哎,姑姑快起来吧!朕不怪您,您是女子,可能对国事不太懂。削藩之事,朕相信如果换一个人来,他也会这么做啊!”
朱允文第二次扶起庆成郡主,感叹道。
“是是,陛下说得对!”
庆成郡主连忙表态支持,她知道皇帝所指的人正是燕王朱棣。
朱允文又说:“不过,朕会在其他方面对他们有所补偿的!”
至此,庆成郡主彻底相信皇帝已然幡然醒悟,不由得满心欢喜,连答话都忘记了。
“哈哈,不说这些事儿了。姑姑啊,朕今天请您过来,其实是有一件事想请您帮忙的。您看如何?”朱允文笑道。
“哦哦,陛下尽管说吧,姑姑一定尽力而为!”庆成郡主也笑了。
朱允文严肃道:“今日朝会,朕已决定,欲与他握手言和,划江而治!朕希望姑姑能代朕去一趟,说明朕之心意,如何?”
庆成郡主闻言大惊,道:“什么?”
“姑姑不必惊讶,朕心意已决,而且朝中大臣也都知道了。就辛苦您走一趟吧!”
“如果,他还不满足于划江而治,朕这里有一道密旨,您在路上再看吧!”
朱允文说完,随即闭眼,透出一股难言的萧索。
庆成郡主下意识地接过密旨,却又不知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