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第399章 无所求(1 / 1)

重返1977 镶黄旗 1763 字 2017-10-11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自古以来,国人把知恩图报这一项,视为做人最重要的操守之一。

那么理所应当,杨耀华的家人,事后是必然要对寿敬方表示一下感谢的。

所以等到杨耀华的身体状况稳定下来,杨家的那些麻烦事儿也都一一捋清。杨卫帆和他的母亲一起,在秘书韩山的陪同下来到茶食胡同。

他们是特意赶着元旦节前来的。不但备了重礼,带来了一千元诊金,来之前还受了杨耀华的亲口嘱托,想把寿敬方接去,由杨耀华亲自致谢。

只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寿敬方礼数虽然周到,该接待接待,该茶茶,但态度却显得的好。

为此,被驳了面子的穆迪,自以为掌握了真相,可校生,反倒会因此受到思想的禁锢。

而真要把医学的概念学死了,学僵了。这种只知照本宣科的大夫在他看来也废了。还不如让寿诤这样蹭课听,反倒能保持了头脑的鲜活与敏感。

说实话,寿敬方对自己的儿子其实是寄予了厚望的。他之所以支持寿诤学西医,其实是想让寿诤尝试着把华医西医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医学之路。

因此他对寿诤的要求也不同。他要的只是儿子学成真本事,而不是获得世俗人眼前程和保障。

尤为庆幸的是,在这一点,寿诤的态度与他高度一致。

寿诤自己都说,虽然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未免有点可惜。但好在他不学外科,所失有限。

相反的,这种处境对他自身限制却很少,只要感兴趣所有的科目,他都可以去听,可以去研究。而且正因为这种状态,反倒更让他珍惜身边的学习机会。

至于日后,其实寿诤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华医行诊引入西医的辅助,而不是图谋如何进入正规医院班。

说实话,寿诤确实做到了“士可贫,然不可穷其志”。

他觉得像寿敬方目前这种状态挺好。接触的病人多且不分科,又多是经西医诊断过的病人。似乎对他实现理想更有帮助。

当然了,其实洪衍武的心里,早为这个表哥作出了更好的规划。他是绝不会任由寿诤的才华在这种社会体制下被埋没的。只是目前时机未到,还不宜说而已……

反正事儿是这样的事儿。而经洪衍武这么详细的一解释,杨卫帆也彻底明白了。回去一五一十把这一切分说给了家里人。

如此,在事实面前,杨家人才不得不相信寿敬方一点也没有欲擒故纵的意思,是真的对他们无所求。

只是虽然误会搞清楚了。可大多数的人都有一个坏毛病,那是喜欢以己度人,往往会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本能地排斥。

如说在对寿敬方的看法,明明是杨家人自己先入为主地抱有市侩的想法,可越是如此,他们愈加看不得别人的高洁。

于是啧啧称之余,穆迪和杨卫国、杨卫疆又都有了怪话。反过来又开始说寿敬方迂腐,不合时宜。笑他是个怪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什么的。

终于,这些话传进了杨耀华的耳朵,一下惹得这位老将军大怒。为了这事儿,他特意把家人和秘书都叫到了床前,郑重其事地做了一次警告。

他说滴水之恩都应当涌泉相报,何况救命之恩呢?别忘了是寿敬方相救,杨家人才有今天的安乐日子过。所以只要有他在,不容杨家人忘恩负义,再干出这种“吃饱了骂厨子,念完经打和尚”的混帐事儿来。

杨耀华把话说得很重,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可无论是子女们还是穆迪全被捎带进去了。

一时间,杨家下战战兢兢,连秘书韩山都变脸色了。不为别的,他们怕给老爷子气出个好歹来。都还记着医嘱呢,这不等于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嘛。

而杨耀华这还不罢休呢。又吩咐杨卫帆元旦务必要把洪衍武请来。

他说引荐之德一样是恩,何况关键时刻没躲着杨家走,还能主动帮忙。足见是真交情。寿敬方是无缘相谢了,总不好因为人家年纪小,怠慢人家。

这样,杨家人再没人敢说半句片汤话了。而且即使再不乐意,也得憋心里忍着。

同时,他们也得顺着爸爸的意思,准备在家里接待杨卫帆那位不怎么体面的朋友了。

当然,表面顺服,并不碍背地里的腹诽。特别是穆迪,因为她听说洪衍武不但是洗猪肠子的临时工,还劳教过。

她可是打心里不愿儿子交往这种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