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物是人非(2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4552 字 2017-08-27

的主儿,也就一个手艺还凑合的小徒弟了。仨人暂时在隆福寺附近落脚。

具体在哪儿也说不好,不过他们每天晚上,基本上都在东四西大街上的“卤煮店”吃饭,然后才去“抓分”。

总之,境况窘迫得很。

听到这儿,“伸手来”就再没要问的了,塞给了“大佛爷”一卷钱,面无表情扭身就走。

而“大佛爷”一数,居然是整整二十张大团结。

这手笔让他立时倒吸一口凉气,老半天才吐出仨字儿,“操,牛逼!”……

京城的汉民小吃,卤煮火烧是一绝。

最正宗的当然是在南城,但因运动结束时,仍然是公私合营的经营状态,而且还是老师傅掌灶。其实这时候,南城北城的水平相差倒还不大。

通常规律,卖这玩意的地方都不能叫饭馆,只能叫小饭铺、小店。而且往往还没有具体的店名。只有门口一个幌子当招牌,就俩字“卤煮”。

别看这么简陋,这么不起眼,可想吃的人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或是错过去。

因为说句实话,连招牌都不用看。只凭门口那三尺口径的大锅,那里面咕嘟的“大杂烩”香味,一条街外就能提前感应到了。谁还找不着啊?

猪心、猪肺、猪肚、猪大肠,这些猪杂碎沉在锅底,锅上面浮着的是十几个火烧,它们和油炸豆腐泡儿一起随滚开的汤起伏着。光看着就叫人过瘾

吃的时候,掌灶的老师傅只要轻轻一拨拉,这些东西就挨个进了笊篱。

具体操作流程是,先把火烧搁案板上,铛铛两刀,切成四角码碗里。跟着那些荤货照样捞起来剁巴碎了放碗里。最后再捞几个豆腐泡儿,把老汤一浇。

喝!好这口儿的主儿,当时就得流口水。

而且这玩意热乎,解馋,管饱不说。最大的好处是便宜。这么一大碗才卖一毛二。

仿宫廷苏造肉的口味和做法,却用的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下脚料。这让它从清末到民国,从解放到如今,一直是京城平民百姓,尤其是体力工作者,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所以这就是这种小吃为什么这么兴盛,这么有市场的主要原因。

它的背后,永远站着伟大的劳动人民!

不过话说回来,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腻。何况又是这么油大的玩意。

这天晚上七点来钟,跟着“大眼灯”和“二头”来吃“卤煮火烧”的“滚子”可就有怨言了。

“大哥,师父,咱今儿换个样儿行不?我这两天刷牙都是猪大肠和蒜味儿,我这肚子也有点受不了。老觉得不舒坦,克化不了似的。”

这话登时让“大眼灯”和“二头”面面相觑,都是一阵心酸。

“二头”就说,“兄弟啊,哥哥对不住你,委屈你了!今儿再忍一闸,只要咱们下了货,明儿说什么哥哥也请你去‘白魁老号’吃顿烧羊肉去。”

“大眼灯”想了想也说,“都怪我,头两天好不容易下了点儿‘叶子’,我还闹了肝病。结果都让我看病用光了!要不今儿这样吧,我就不吃了。反正我也没胃口,给你三毛钱,你去找个饭馆要个肉菜吃米饭吧。”

可这么一说,“滚子”也跟着脸红了,赶紧改口。

“我不是那意思。哪儿有饿着师父,徒弟自己吃饱的道理?我就是说……就是说,我一会儿干脆就买俩火烧吃得了。就不吃那些杂碎了,这样还能省出个底儿钱……”

话说到这份儿上,三个难兄难弟感动之余,也都没话了。

还能有什么可说的?当贼当到这份儿上,再多说半句自己都觉得臊的慌。

于是几个人都暗自叹了口气,就又进了每天必到的“卤煮店”。

还别说,越是这种经济实惠的地儿人越多。别看已经这么晚了,人来了还不能立马吃上,得排个几分钟的队才能买着票。座位也没有,得等别人吃完了赶紧占上才行。要么就得端着外面就着窗台吃去。

可谁都没想到,屋漏偏缝连阴雨。好不容易轮到“大眼灯”了,他刚要了两碗卤煮,另给“滚子”点了俩火烧,偏偏掏钱的时候掏不出来了。

敢情他兜里净光净,仅剩的一块钱,和一个留着抛硬币玩儿的五分钢蹦儿,全都找不着了。

“大眼灯”绝对确定今天出门带着钱呢,再摸两圈,还是没有!

这下他可就惊了。还用说吗?肯定是让人摸了去了。

本能判断,他马上回头瞪向身后的人,但人家神色一点心虚没有,还很不耐烦的去看他。

这样僵持了片刻,他也吃不准了。最后便不得不在服务员和顾客交加的白眼中退开了。

得,这下就连卤煮也没得吃了。

“大眼灯”赶紧跟“二头”和“滚子”小声儿说了情况,他们也是大惊失色。可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也只能各自带着恨意扫视了一圈儿低头吃“卤煮”的那些顾客们。然后一无所获的黯然离去了。

他们心里这份懊啊!这天下间,哪儿有还比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