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邮市(1 / 2)

重返1977 镶黄旗 3517 字 2017-06-14

所谓“国泰民安,盛世收藏”。

毫无疑问,1978年一样是收藏热的起始之年。

只要对收藏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其实最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的收藏品种,并非古董或字画,也不是古籍或翡翠,而是邮票。

集邮在京城是有百年历史的,京城也正是我国邮票的发源地。从光绪四年(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开始,直至今日,京城其实一直都是我国邮票交易的主流市场。

即使“运动”中,许多过去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被认为是“封、资、修的货色”而停止销售。集邮被看作是属于“资产阶级情趣的活动”遭到批判。甚至于官方的集邮业务于1969月3 日被迫停办。京城也仍然活跃着不少民间藏家。

这些人彼此间藏品私下交换与购买从未中断,只是以更隐秘的形式转入地下进行。因而“运动”才刚一结束。京城的民间邮票交易便如死灰复燃一样,最先得到了恢复。甚至很快掀起了一波长时间的炒作热潮。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京城集邮者们心目中的“圣地”了。这就是1955月,邮电部在故宫东翼的东华门77号成立的国家集邮公司。

从建国起,这里就是民间藏家私下交易最频繁的场所。“运动”中一度关门后,于1972年又重新开始营业。

当然,重张后,这里只对外国人营业,其业务范围仅以办理邮票批发出口为主。当时可供出售的邮票,也只有“红党成立50 周年纪念”、“样板戏”和“运动”前发行的21套和63 套邮票。

但至少,国人毕竟可以步入集邮公司观赏在售票了。这就意味着,集邮又是一种可以半见光的行为了。

于是这座典雅的小楼内外,也就重新成为了各路集邮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以半公开的方式进行私下交流交易的场所。

1978年3月3日,早上九点,洪衍武和陈力泉第四次来到这里。他们身带五千元钱,主要目的是为寻找“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稍有集邮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张票面价值三元的《贵妃醉酒》,是深受集邮爱好者追捧的高档“劲票”,从发行之初价格就一路走高。时值今日此票已经成为邮政小型张的价值标杆,价格成功达到了六位数,较三元面值上涨超过了三万倍

不过洪衍武可不是因为知道它蕴藏的增值潜力才来找它的。也不是想伸手到邮市来,多开拓一种“黄牛业务”。主要还是因为常显璋父亲“平反”的事儿,希望就系于这张特殊的票上。

敢情就在开拓“电影票市场”的同时,洪衍武也没忘记继续去何介夫家搞“公关”。

不但元宵节的时候,他特意送去了五斤元宵,每逢礼拜天,他也要买点紧俏商品登门示好。

只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何介夫不在家的时候居多,他的夫人门户把得也挺紧,老太太每次都是拒收礼物。哪怕是被他缠得没辙了,至少也要坚持用原价购买。

所以说洪衍武顶多也就混了个面儿熟,弄不好还挺招人家烦的。

真让他找到空子,完全是因为一次偶然。

上个礼拜天,何家厕所的水管爆裂。他当时碰巧再次登门,结果就紧急充当了一次义务水管工。

幸好只是更换阀门的小事儿,难度不算大。才让他及时且成功地制止了何家漫延的水势。

而这样一来,何介夫的老伴儿自然心生感谢,就招待他喝了杯茶。于是他便借着聊天,打听起何介夫的日常生活和喜好来。

在这方面,何介夫老伴的警惕性可没那么强。没聊几句就透露出何介夫喜欢集邮的信息。

据老太太称,何介夫早在“大跃进”时期,就开始积攒这些信封上的小纸片了,哪怕“运动”中也没中断过。而且他的工作一直很忙,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也就只有这个占据时间不多的爱好,还能保持下来了。

但这位何夫人也对此颇有怨言,说对这玩意何介夫是越来越入迷,集邮册已经买了四五本,多年来花在买邮票上的钱那就海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更是昏了头,差点花一百七十五块买了一张票面只值三块钱的“梅什么芳”。幸亏人家最后反悔了,才没吃这个亏。

可没想到,事情过去好些日子,何介夫还在为此叹息呢。非说当年不知怎么搞的,漏收了。今后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寻访出一枚来,哪怕用更多的钱去买也行。

照她看,这分明就是败家嘛。她实在理解不了,怎么老伴儿会这么傻,明明知道是只值三块的东西,却非花这么高的价格去买……

这位部长夫人的话完全是一种家庭妇女似的唠叨。但洪衍武却眼睛一亮,从中抓住了重点。

不用说,送礼当然要投其所好才是,而且东西越是难得、越是让人惦记,效果才越好。

他深信,如果能搞到这张让何介夫朝思暮想的《贵妃醉酒》,何介夫一定无法再拒绝他的“好意”。

甚至如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