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水好。别看咱是白丁儿,可也知道这个地界是当初的‘镇阳楼’。那可是‘八大楼’的头把交椅,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都在这儿吃过饭。我大爷当年就是在这儿坐镇,才无惊无险享了这么多年的福,咱不能丢了老传统不是……”
但没想到大姐也压根不给“八叉”面子,指着他的鼻子照样跟训三孙子似的。
“狗屁!你小子留神吧,别跟你大爷一样,最后也落个枪毙的下场!”
得,还怎么都不落好了!
“八叉”一见这样,也不肯吃亏,马上就在嘴上找回了便宜。
“不瞒姐姐你,我还真不怕!你不知道我偶像是‘康八爷’(康天辛,清末京城著名嘎杂子琉璃球,以购买的日本左轮手枪为依仗,长期称霸市井。因频犯命案被官府通缉,后为形意拳名家尚云祥、马玉堂等代为官府擒获,京剧《东皇庄》演绎的就是这个故事。“康小八”也就成为清末最后一个凌迟处死的犯人)吗?上了剐台,眼皮子都不让剌,自己眼睁睁看着一刀一刀怎么挨剐!英雄啊!大不了,临死前我跟姐姐你亲热一回,也就死而无憾啦……”
这话一说,桌上“轰”的一声,如高压锅开盖,他那几个兄弟当场就都拍着桌子起上哄了。各个放肆地“嘎嘎”大笑,犹如一群发情的鸭子
而恰恰就在服务员大姐气得面红耳赤、横眉立目之际,只听楼梯一阵响动,从楼下又上来五六个人,正好看见了眼前这副场面。
“狗东西们,又调戏良家妇女呢!就欠给你们贴上‘花匠’(黑话,指犯)的签儿,都送局子里搂着尿桶过夜去。”
这几个人里,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岁初头,矮墩子样儿的汉子,他“路见不平一声吼”,当场就拿“八叉”一伙儿人开涮。
可别说,“八叉”他们挨了这人的挤兑,不但没发火,反倒不少人都开始叫上了大哥。
特别是“八叉”,更是一咧嘴,一惊一乍地叫起来。
“我说是谁呢?哟,‘小地主’呀。你丫还活着呢,有日子没见了,从哪个地沟里爬出来?嗨,‘刺儿梅’呢,怎么没带出来呀?不会改嫁了吧?”
就这几句话,那个服务员大姐已经看出他们是认识的,所以也懒得招呼了,只愤愤骂了句“没他妈一个好东西!”就一扭屁股回椅子上打盹去了。
不用说,这个人就是天桥的“把子”“小地主”了。
若问整个京城里哪儿是最乱的地界,除了北城有“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胡同”之说,南边恐怕就要首推天桥了。
因为这里在解放前曾是恶霸地痞横行最广泛的地区,也是民间艺人和江湖骗子混饭吃的主要场所,有人甚至认为天桥就是旧社会一切罪恶生活的缩影。
解放后,虽然天桥也得到了改造,卖艺活动逐渐已被取缔,但落户在此的居民,却大多都是过去那些在天桥讨生活人们的后代,这一片照样是让政府管理起来最头疼的地区。
所以能常年在这么复杂的地界,把持一方的“小地主”同样不是个善碴子。
“小地主”身有武艺,寻常人三四个整不过他。也有资历,五几年他就进了“炮儿局”,在“圈儿里”生滚了五六年才回归社会。更有威望,他认准的事儿从不回头,只要看得起他,有求必应,两肋插刀。这样一来,既说话砸坑,也积攒了人缘。
当然,像这样的人脾气也是急茬。于是“小地主”毫无兴趣跟“八叉”再臭贫下去,只是挥了挥手,就指向了角落里的一张四人桌子。
“‘八叉’,有事儿说,咱哥儿俩坐过去聊聊。”
“哟,这么郑重其事呀?不像你风格呀,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有人样儿了?”
“八叉”倒是不改嬉皮笑脸的德行,但他也清楚“小地主”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嘴里逗着,身子也没闲着,他还是挪了窝儿。只让手下自行招呼“小地主”的兄弟去大桌上喝酒。
随后等俩人去一张小桌旁坐好,都点上了一根烟,“小地主”的话也就跟着来了。
“我有没有人样儿先甭提。可你老兄,是彻底没人样儿了!”
“我怎么啦?”
“甭跟我装了,‘弓子’给‘红孩儿’筹钱的事儿我知道了。世道是变了啊?俩堂堂的一方‘把子’,竟会让个刚回京城‘红孩儿’给死死压着,小崽子才几个人手?你们俩现眼都现到家了!”
“八叉”听了眼珠子一转,倒是不起火,反而吐了个烟圈儿,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碰上个不知死活的疯魔谁也没辙,你也知道‘红孩儿’是个什么人性。他是人少,可他和‘陈大棒槌’加一起,就能顶几十口子。对他们要轻启干戈,那可是大错,一个玩不好就晚节不保。何况‘弓子’自己乐意,能就此和平共处,干嘛非得动刀动枪的?”
“小地主”嗓门提高,“你那是白混,越活越抽抽儿!”
“八叉”还保持原状态。
“没辙呀,有魄力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