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瓦沟镇的老百姓来说,一九四三年的春荒比一九四二年的春荒更难熬。
大自然泛出的新绿掩盖了瓦沟镇的荒芜,看起来瓦沟镇跟往年没有什么两样,狂热的淘宝活动过后,瓦沟镇发财的人家极少,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扑腾,特别是去年舍饭锅前的骚乱使得绝大多数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愤而出走,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每天数着太阳过日子,连烟囱里冒出来的炊烟也无精打采,有些人死了几天也无人知晓,直到屋子散发出臭味才由活着的人拉出去扔掉。
张虎娃死时,大儿子张狗儿十三岁。在当面农村十三岁的孩子算是大人,应该是样样农活都能拿得起。爹爹的死使得张狗儿多了一些担当,二月麦田泛绿,娘带着狗儿、小猫在麦田里锄地,两个小一点的孩子猪娃和叶子拖着一只条笼,把娘跟哥哥姐姐锄下来的荠菜以及苦苣菜捡拾到条笼中。那些野菜人能吃猪也能吃,几乎家家的麦田都一样,大人们锄地小孩子跟上捡拾野菜。
快中午时,大女儿花儿挺着大肚子肩挑两只瓦罐,瓦罐里盛着花儿为娘和几个弟妹熬的米汤。为此张有贵曾经劝过花儿,张有贵并不心疼那两碗小米,张有贵担心花儿肚子里的孩子,可是花儿说不用担心,娘生弟妹时下午还在地里干活,晚上被窝里听见弟妹出世时的哭声。
这属于事实,农村的女人不用担心流产,好像把生孩子也不太在意,一家七八个孩子属于正常,养活孩子跟喂猪娃一样,死了也不可惜,活着也没有人爱惜,除非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才把香火的传承看得非常重要。
张虎娃死后张有贵没有让这一家人饿肚子,总是适时地给与岳母和妻弟妻妹一些接济,随着张虎娃真正的死因浮出水面,张狗儿对大姐夫张有贵的那一点芥蒂也烟消云散,可是十三岁的孩子总感觉有些委屈,怎么看那张有贵都不顺眼,不顺眼也没有办法,姐姐不嫌。
爹爹的死使得张狗儿对古董产生了好奇甚至迷恋,张狗儿当然无法弄清那些达官贵人们为什么喜欢墓室里挖出来的古董,但是张狗儿懂得,一件好的古董可以使人一夜暴富,张狗儿甚至听说姐夫张有贵就是因为贩卖古董而使得家道中兴,有关瓦沟镇出土的两尊铜鼎演绎出来的传说越传越神,使得张狗儿产生了一种臆想一种欲望,但愿有一日也他能搞到一件稀世珍宝,让妈妈和弟弟妹妹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洗刷爹爹在世时的耻辱和瓦沟镇人们的非议。cad1();
所有的传奇都带着神话的成分,张狗儿并没有见过鎏金铜佛是什么样子,可是却听说爹爹正是因为犁地时犁出了一尊鎏金铜佛而导致命丧黄泉。张狗儿还知道去年胡老二和胡宗南来瓦沟镇收购古董时就住在张有贵家里,张有贵家里肯定还匿藏着稀世珍宝!
十三岁的张狗儿进入姐夫张有贵家应该不难,无论什么理由都能站住脚,还能在姐夫家里吃饭。反正张狗儿一进入张有贵家就左顾右盼,既为这幢院子的奢华惊讶,又希望有所发现。张有贵的几个妈妈全部住在后院,厨房在后院,几个妈妈和侄女轮流做饭,客人多时张有贵也临时去瓦沟镇大街上的饭馆里临时雇用厨师来张家帮忙。张有贵和新婚的妻子张花儿住在中院,中院既有客厅又有卧室,还有几间空房子,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客人。前院原来是长工居住和储藏粮食以及喂牲畜的地方,这几年张有贵没有怎么种地,也就没有雇佣长工,只是雇佣了一个喂牲畜的老汉,喂着两头走骡两匹马,为的是张有贵出行方便。
张有贵出嫁的大女儿张芳琴比张狗儿还大俩岁,可是张有贵有意对待张狗儿很好,甚至含有某种巴结的成分。进入二月天气渐热,张狗儿提出要在前院跟喂牲畜的老长工睡在一起,张狗儿嫌自己家里弟妹太多,烦。
十三岁的张狗儿住在姐夫家里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况且这么大的孩子住在张家还能帮助张家干些零碎活。张有贵没有让妻弟跟长工住在一起,而是在中院收拾了一间屋子,安顿妻弟跟他自己住在一幢院子内。
就这样,张狗儿冠冕堂皇地在姐夫家住了下来。张家点灯也有讲究,前院的长工和后院几个妈妈侄子侄女都用的是老式灯盏,灯盏里点燃的是蓖麻油,而中院一般用的是蜡烛。蓖麻油点灯烟大,常常把屋子熏得黝黑,所以几个妈妈和侄子侄女一般天黑就睡,一般晚上不点灯,唯有前院的老长工晚上抽烟,屋子里灯亮很久。cad2();
姐弟俩在一起长大,姐姐花儿当然很爱这个大弟弟狗儿,花儿根本不怀疑狗儿住进自家院子内还有什么企图,那狗儿也非常自觉,每天早晨总是很早就起来,听得见张家的大门吱一声,那是狗儿扛着农具下地干活。狗儿很少在姐夫家吃饭,晚上也回来很晚,因为狗儿家也喂着牲畜,狗儿还必须把自己家里的活干完才能过姐夫家来睡觉。
自从去年伏天大水漫灌瓦沟镇以后,转瞬间过去将近一年,张有贵的两个前妻被张有贵关进地下室不让出来,结果两个老婆都被淹死,肚子里还怀着张有贵的后代。假如没有那次突发事件,张虎娃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张家,张家经过一连串的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