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西北岸边的阿斯特拉罕城外五十公里处的一片河谷中。
一群浩浩荡荡的军队徐徐而进。正是中华帝国攻伐里海一带的由义王石达开率领的西征大军主力。
这次西征,名义上,自然是由义王石达开统领,但实际上,是分为三路大军。
其中,最北路,是由罗琼树率领中华帝国讨虏军的第三野战兵团中的四个步兵师为骨干,会同其他畏兀儿、蒙古、锡克、哈萨克以及回兵等胁从兵共计14万人,从浩罕城出发,经过咸海向北攻打奥伦堡,并等天气转暖的时候,顺势北征叶卡捷琳堡和秋明等城堡,将整个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的西伯利亚全部占领。
而最南路,是由第四野战兵团第一师师长的石祥祯为主将,率领第四野战兵团2个步兵师,联同3万哈萨克军队和3万孟加拉军队以及1万锡克军队,总共9万余军队,先是攻占里海的东岸土库曼地区,再搜集打造船只,横渡里海,直接在里海的西岸那座有巴库小镇的半岛登陆,夺取此次西征的主要目的之一——巴库油田。
而中路,便是此次西征的大军主力,是由义王石达开亲自统领的,第三野战兵团中的1个步兵师和第四野战兵团的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炮兵师,共6万正规野战兵,再加上锡克军队6万,廓尔喀军队2万,孟加拉军队7万,哈萨克军队4万,总计共25万军队,浩浩荡荡散布在里海北岸沿途将近数十公里的战线,向西北方向的原小玉兹和里海沿岸低地的伏尔加河下游流域发起进攻。
这次西征,可谓规模庞大,甚至超出主张发动西征的石达开本人的预料。
早在一年前,他便向圣京的皇帝冯云山建议出兵西征,彻底将沙俄打疼打痛,让其再不敢一次又一次地侵袭中华帝国的西北边疆。而皇帝冯云山对于他的建议也十分重视,只是有些担心小规模出兵,无法击败沙俄军队,反而折损自己的力量,而大规模出兵,又有些难以承受如此大的负担,毕竟无论从兵力数量还是军费开支、后勤补给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为此,皇帝特意将此建议传给总参谋部,要求制订出合适的作战方略。
总参谋部不亏是帝国的作战机器,很快制定出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皇帝一看计划乐了,正好出于对沙俄的愤怒,便欣然批准,下令出兵作战。此次出征,采用的便是胁从军方案,中华帝国只出一部分军费开支,其余的较大部分军费和所有的后勤物资,均由沿途附近的附庸国提供。
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实际出兵还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其余的大部分的兵力都是由这些中华帝国的附庸国所提供的。这样一来,就算是有兵力损耗,也不至于让帝国的野战兵团损失惨重。而且,实际承担的作战物资和民夫更是接近为零,因为皇帝冯云山在下旨给这些附庸国的命令中,直接挑明了让他们除了负担各自所出军队的战争物资之外,还要分摊一些中华帝国军队的粮草和马匹等方面的后勤补给。
这样的要求看似有些过分,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附庸国反对。当然,这是因为中华帝国的强大,正因为讨虏军野战兵团兵力的强大和威慑,让一众附庸国们低头臣服,不得不听命跟着出兵。甚至,原本皇帝冯云山只要求锡克王国出兵5万,廓尔喀王国出兵1万,可这两个国家畏惧帝国的武力,主动要求增加出兵兵力,锡克王国出兵7万,廓尔喀王国出兵2万,孟加拉苏丹国更是出兵10万,新归附的哈萨克汗国(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国除外的区域)也主动要求出兵达到近10万人。
这让作为主将的石达开有些震撼和自豪:中华帝国在皇帝的率领下,真的强势崛起了,不同于当初满清的那种虚假的万邦来朝,这才是真正的宗主国的气派,这才是天朝上国的作派。
想到这里,石达开抬起头来,唤来亲兵吩咐道:“速传西征军参谋部将领过来,本王有军情要商议!”
很快,部将陶金汤和石明开匆忙赶来,石达开随意地点点头,让人将作战地图打开,道:“北线和南线的战况还没传来。对了,前方的那些敌军情况如何,还在往后撤退么?”
陶金汤和石明开两人明显以陶金汤为首,陶金汤回答道:“禀义王,前方的敌军没有多少变化,还是一直往后撤退,不过不再像以前一样我军前进数里,他们便撤退数里,这次一下便后撤近三十公里,在距离伏尔加河近十公里的东北岸开始驻防,似乎在构筑防御工事准备防线了。
其中敌军的高加索军团和叶尔格尼军团一南一北,相距不足十公里,相互为呼应,还有不少从伏尔加河上游以及叶尔格尼高地赶来的一些沙俄军队,但数量不多。看情形,俄军是想倚靠伏尔加河为战线,阻击我军的进攻。”
陶金汤是太平天国当初攻占武昌时开科取仕,所录取的第一批进士,因才学过人,后被石达开收在帐下听命,协助幕僚张遂谋,后张遂谋因为贪腐被皇帝冯云山亲自下令处决之后,陶金汤便成为石达开的首席幕僚,跟随他一路西征。而这次西征的沿途具体行军方略和后勤补给安排,便是由他安排。至于石明开,虽然是石达开的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