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
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
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
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
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
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
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
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
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
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
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
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
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
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
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
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
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
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
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
学习如何带兵打仗则要靠人教授经验,否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己去体会。
如何行军扎营布阵哨探探查地形管理士兵,这些知识没人开堂授课,只有门阀或者累世将门才会代代相传。
当然还有另一种途径:自学成才。在一场场血战里活下来,然后还得会总结经验教训,从军数十年,用人血凝成知识。
然后极有可能遇见狗屁不通的监军,逼着你和部下往绝路上走,平民出身的士兵,想要凭战功爬上高位那是难上加难,没有家族支持,没有宗族帮忙,甚至连部曲都凑不够。
没有部曲,就镇不住那些兵痞兵油子,哗变临阵退缩是家常便饭,这也是部曲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宇文温决定要改变现状,一如他不喜欢虎林军将领有部曲般,不喜欢手下将领大字不识一个,看不懂兵书,不会总结经验,简单的算术都不懂。
一个兵一日耗粮七升,一幢三百兵,那么该幢一月耗粮几何?
算不出来?
大部队连同辎重开拔日行军约四十里,从巴州到安州以四百里计,一千人需要携带几日的粮食?
又算不出来?玩蛋去吧!
宇文温一想到这里就来气,带兵出动搞不清楚要带多少粮食,这就是迟早被军需官坑死的节奏。
打完仗后开总结会,咿咿呀呀说半天都不得要领,此战的经验是什么,教训是什么,优点应该怎么改进,或者缺点如何避免,什么都说不清楚。
没有学习能力,哪里来的成长空间?
所以宇文温要求虎林军将领要会读书写字,还得会算术,看兵书时有问题的至少能独立思考,或者和别人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有文化’。
不光如此,还要会看和写公文军令,免得被代笔的人糊弄后还不知道。
正思考间,天子车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