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兵临城下(续)(2 / 3)

逆水行周 米糕羊 4951 字 2018-03-29

,而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决定了安州军能否在优势兵力敌军的进攻下守住悬瓠。

其中有许多措施和手段,是王闻所未闻的,他甚至敢确定,这些守城的方法是前无古人。

看文字描述,似乎实战的效果会不错,但王觉得正是因为之前从未有人用过,所以效果值得怀疑,他翻开小册子,开始提问题。

宇文温做出的决定,基本很难更改,王来得晚,没能参与决策,所以现在他能做的以及宇文温需要他做的,就是作为质疑者,用另一种视角来进行攻防推演。

换句话说,宇文温也有考校王之意。

所以王不敢懈怠,昨晚彻夜未眠挑灯夜读,此时已是成竹在胸,开始向宇文温发难:“大王,属下认为,官军欲在悬瓠实行所谓食物配给制,难度颇大。”

“何以见得?”

“若敌军围城,物资供应必然紧张,对于城中士兵来说,不患贫,患不均...”

“参军的意思,是寡人赏罚不明?”

“非也,大王要实行食物配给,尽量减少粮食消耗,需要对将士们每日口粮进行严格限制,然则守军又分安州军和归降的豫州军,大王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实际会让有的人觉得不公平...”

。。。。。。

“和大王座谈的是?”

“回杨使君,那是西阳王府的王参军,掌记室事。”

“噢...”

杨素点点头,驻足观望,没有按原先的想法去向西阳王禀报城防事宜,反正也不是什么急事,稍后再说也可以,不过身边吏员方才所说,让他想起往事。

王府佐官,有列曹参军,所谓“列曹”,即功曹、兵曹、水曹、户曹、仓曹、兵曹、礼曹等参军,而其中最为重要、最受府主(藩王)信赖的参军是记室参军。

记室是指掌管文书之官,王府的记室参军负责藩王的文书起草,一般来说,藩王会任命有才学并十分信任的人担任此职。

那年,年轻的杨素踌躇满志,被晋王宇文护引为记室,原以为从此官路一帆风顺,结果...

还好当时的皇帝宇文邕没有对晋王党羽赶尽杀绝,杨素才保得一命,人生无常,往事历历在目,他觉得自己年过不惑却依旧蹉跎,只叹时间流逝之快。

见着宇文温与其记室交谈恐怕持续时间不短,杨素请旁边吏员代为传话说稍候再来,随即领着随从转身离开,不过没有下城墙,而是沿着城头向前走去。

天子离开悬瓠往山南安陆去了,一行人轻骑上路,杨素掐指一算,今日应该已抵达申州,只要不出意外,必然能安全抵达安陆。

他的儿子杨玄感侍奉天子左右,和刘居士、宇文化及不同,是作为禁军将领追随天子一起去安陆,杨素觉得自己即便遭遇不测,好歹香火不会断。

与此同时,杨玄感也是作为人质,让悬瓠的安州军将领对他放心,让西阳王对他放心。

别人是对他杨素放心了,可面对即将兵临城下的尉迟大军,即便有西阳王亲自坐镇城中,杨素知道依旧有许多人心中惴惴。

不过他可不会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因为悬瓠城防已经得到明显加强,杨素仔细看过各项布置,对己方守住悬瓠有信心,而且是超乎寻常的信心。

西阳王宇文温,布置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工事”和防御手段,杨素自诩熟读兵书无数,却从未在书上见过如此的守城方法。

最典型的“工事”是“掩体”,杨素旁观过一个掩体是如何建成的:先用一根根树干搭建成平顶木棚,以门字形铁钉钉牢,然后用沙袋/土袋将木棚前、左、右垒起来,棚顶也铺着沙袋。

“掩体”内部有立柱支撑,这样一个土木混合的“掩体”,可以容纳一个什的兵力,掩体前方开一条缝,人在掩体里可以通过这个一尺宽的缝向外观察,也可以用矛往外捅、用弩向外射箭。

掩体后侧也有土垒,两侧开口,供士兵进出,因为设计巧妙的缘故,据说可以抵御轰天雷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如果有轰天雷正好在掩体旁爆炸,都无法炸伤掩体里的士兵。

对于这个说法,杨素一开始是不信的,然后宇文温召集将领们现场观摩,随机选了一个掩体,将一个大号轰天雷放在掩体顶部引爆。

硝烟散去,虽然顶部沙袋有些破损但掩体安然无恙,掩体里拴着的几只羊依旧活蹦乱跳,杨素在掩体里仔细看了几遍,发现结构基本完好。

掩体的效果演示不光用上了轰天雷,还用上了巨石,一个磨盘大小的石头从城头扔下来,正好砸中墙脚搭建的掩体,结果一声闷响后大石并未将掩体砸垮。

将领们又到掩体里查看,发现结构无损,估计再挨上几颗大石都不会有事,大家信心由此大增,而类似的“工事”还有很多,虽然结构有些不同,但都是由沙袋/土袋结合木材修建而成。

临战,把掩体外表的沙袋/土袋淋湿,根本不怕一般强度的火矢,也不怕敌军投石机投掷出的火球,至于对方投掷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