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的东南角,如今却是院墙上一边一个相同款式的屋宇式大门,但“广亮大门”不见了。
张楠仔细一看:样式传统,估计也是清代式样,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而且大门宽度比以前更宽些。
一进去,发现围墙成了一排改进版倒座房,显然是新加盖的,这会成了停车库。
因为新增加的倒座房宽度的原因,这的院子略微变窄了,正前方灰色的高墙上出现了非常宽的一道气派大门,台阶五级,但不是现代式样的,而是“大门三开间,中间那间装着两扇能够打开的红色大门”的式样。
每扇高大的门板上还钉着纵七横七、共4颗金晃晃的大钉子--这是王府级别的大门!
咋回事?
一问,翁千惠道:“指导修复房子的几位专家说这房子最早盖的就是贝勒府大门,后来好像传了几代人,这大概是级别不够了,皇帝倒是没把房子收回去,但住这的主人没敢继续用这种祖上才有的王府大门……”
张楠知道以前就知道一件事,这清朝高级宗室,比如王爷贝勒们其实在有一件事情上还不如有自己房子的老百姓,因为:自个住的府邸没房产证,有钱也不行!
够奇葩的,贝勒爷住的居然是公房,虽然不用交房租,但这感觉…
清朝的王府产权属于朝廷,王爷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
如果王爷的某个儿子袭封,自然可以在王府里继续住下去,如果王爷没有子嗣,或者是被废默王爵,王府就要被收回,再由皇帝分给其他王爷居住。
除了们,这一代爵位降一级,府邸建筑仪制有讲究,皇帝有时候也不会把人从里边轰出来,但住着的宗室也要自觉,一些仪制实在太高的建筑就要改一改,免得被人说闲话、下绊子。
门是脸面,第一个就要改。
这里是张楠和翁千惠的家,怎么改的她清楚,这会还在说。
“……里边这道王府大门也给拆了成房子,乘着上次修缮,干脆给恢复了最原本的样子,这样这房子才完全符合贝勒府原本的礼制。”
张楠脑子一转,突然间明白了:尼-玛,自己是个南方人,以前对于清朝宗室的一些事很多都是书上看来的。
被人误导了!
多罗贝勒,满清宗室封爵第三级,次于郡王,相当于王或诸侯,一开始就是为皇子准备的爵位。
这辫子朝的爵位又多又麻烦,楞要弄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这三种不同的爵位体系,这贝勒地位远高于异姓功臣爵位里的“公爵”。
满清那会,这“贝勒、贝子”的封号,都曾经把一些和满清皇族打交道的西方使节给搞晕球,逼着那些西方人给想出个理所当然的办法来对付:管你是贝勒还是贝子,用外语说话时都直接称呼为“亲王”。
满清有亲王,比贝勒高两级呢,咋这贝勒也变亲王了?
这还得从“公爵”这个封号开始分析。
公,华夏古代爵位名,周代开始的五等封爵中的第一等,一些华夏邻近国家受华夏的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
欧洲中世纪以后,在中文里也用“公爵”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比如例如英语duke、德语herzog、法语duc…
你个“贝勒”,爵位比公爵还要高,那该怎么称呼?
叫“贝勒”?
面对面说话时是没啥问题,但怎么往文书里写?
比公爵高,叫亲王总没错!像英国人称呼满清的贝勒,直接称呼为“prince”,就是“王子、小国的君主”这意思,反正比“公爵”高级。
“贝勒”算王爵,当初的西方人是这么理解的,而贝勒府的大门,实际上用的就是王府大门!
至于贝勒府本身,它压根就是王府中的一种,属于四个等级王府(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中的第三等级。
听翁千惠一说,张楠又搞明白一点:专家在研究如何彻底修复、改造这座贝勒府的时候还发现,原本这座府邸还非常讲究!
有些“不怎么讲究的”王府,在其大门的正前方,隔着街道就造一座影壁作为大门的对应。
更讲究些的,比如张楠买下来的这座:它的大门还不直接对着街道,也不用影壁,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庭院,院子前面加一排沿街的倒座房,两旁另设称为“阿斯门”的旁门。
当初街上的普通行人,就没资格看到气派的贝勒府大门!
那座原本的广亮大门就在现在其中一座“阿斯门”的位置,给拆了。
那问题来了!
“拆下来的大门呢?”
张楠说的不是那简单的两扇门板,因为广亮大门是座屋宇式的庞大大门,清朝的老古董,丢了太可惜。
翁千惠一听,笑着道:“留着呢,建筑队拆的时候都拍了照片、花了图纸,那些构建除了砖头,都是编号拆下开的。
我家以前的那个老院子里其它住户去年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