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层面迅速整合,轴承、钢铁、机床、刀具、冶金、航空……通常都只有一家世界级的巨头,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在这个980万人口的国家形成了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各个基本元素。
这就是瑞典经济的真相。
徐腾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慢慢搞清楚这个真相——瑞典这些世界级企业的幕后股东,基本都是差不多的阵容。
在瑞典,赫格纳斯集团是世界级的冶金矿粉供应商,山特维克集团是合金制造、刀具和采矿机械的世界霸主,skf是世界轴承霸主,沃尔沃专注工程机械、卡车、客车,萨博以飞机和航空业为主,ssab是瑞典的钢铁联盟,旗下十几家中型钢铁厂各自专注一个领域的细分高端钢材市场,abb是电气设备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霸主,爱立信是电信设备制造业和通信技术的霸主。
这些世界500强瑞典企业之间的内部配合和分工,极其严密,简直像是世界上最严密的计划经济模式。
直到2013年再度访问瑞典,徐腾终于发现,山特维克集团、赫格纳斯集团的那些控股基金,以及沃瑞克曾经的控股基金,以及abb、斯堪尼亚幕后的长期持股基金,实质上都来自于不到四十个家族基金,这些基金的历史几乎都长达50年以上……有一半是百年之久,瓦伦堡这种170年历史的家族在瑞典,其实还不算是传承最久,最久的几家长达三百年以上,只是没有瓦伦堡家族和银瑞达财团这么强。
你实际也可以理解为,50年历史的那些新家族基金,大致都是更古老家族的分支,女性继承人嫁给一位杰出的职业经理人,诞生出新的家族。
这种情况,光是瓦伦堡家族的历史上就有4次。
牛逼的国家!
徐腾心里当时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
所以,海外资本再强势,想要在瑞典收购一家企业都很难,想要控股一家瑞典国际巨头的可能性更是几乎为零,除非瑞典人自己放弃。
当然,瑞典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富豪,这些家族的财富都是以信托基金的形式存在,毕竟瑞典的财产继承税高达98%,而这些家族信托基金传承百余年后,财产受益人都相对很分散了。
他们这些家族,每一代人都会推出几位众望所归的杰出之辈,负责管理家族信托基金,而这种特点也决定了瑞典的经济有一种很可怕的稳定性。
所以,关于国机集团要收购山高公司的雄伟计划,徐腾第二次访问瑞典之后,特别是在和斯堪尼亚公司的主要股东会晤后,就意识到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于徐腾,对于华银财团,对于the-shunfamliy,瑞典这些家族总体还是很欢迎的。
资本家嘛,大家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在徐腾出手教训山特维克集团和abb集团之后,他们已经没什么脾气了,徐腾提出用华腾汽车的股份,置换斯堪尼亚公司的所有股份时,只剩下一片热烈的掌声,以及众人对斯堪尼亚走向中国,雄踞世界的美好期许。
事实上,徐腾和华银财团在瑞典、在英国、在德国、在法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也都是很负责任的,本地化的趋势很明显,到哪个国家就和哪个国家的财团合作,利益分配也都很公允。
欧洲的这些企业家、投资人,或许也确实更喜欢和富二代打交道。
关于这一点,徐总可能更早就发现了,花了很大的心思编造出一个the-shunfamliy的深厚历史和家族底蕴,老爷子从嵍县化工厂的车间主任变成经理,从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位小排长变成副团长,而且是能考证的,记录清晰,徐总神奇吧!
老徐家的家谱更是编造的一塌糊涂,硬是让徐总在淮州宿县徐庙镇攀了一位厉害的亲戚,弄成淮州的书香门第,李鸿章的门生,淮州晚清翰林徐仁铸和民国企业家徐炳麟之后。
这个亲到底怎么攀上去的,徐腾其实没有认真翻查过,大致有那么点关系,可能是徐炳麟家的远房亲戚,更可能是徐炳麟家的长工,反正几百年前肯定是一家。
这还不是2002年以后的事,97年左右,徐总迁居香港之前就搞定了,花了大价钱请的专家高手修改徐庙镇的那几本老旧家谱,用徐总的话说,省博物馆都查不出真伪。
在维基百科,还有其他各种百科,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2003年就全部编辑的一清二楚,能从徐腾的链接一路点到曾国藩,也真是够厉害的。
最可怕的是徐总不仅投资数亿,在煤老板和民国剧热潮火热的时候以徐炳麟为原型依据拍了一部《东方煤王》,卯足劲送到央视平台播出,2007年,居然还敢去淮州宿县祭“祖”,和徐炳麟的那十几位散居海内外各地的曾孙、曾孙女、玄孙相拥喜泣……当然,徐腾也没什么好惊讶的,这才是徐总的风格,这才是他熟悉的亲爹。
由此可见,历史确实是一直任由胜者编造。
徐炳麟在淮州历史上倒是一个值得书写一笔的人,不仅是淮州的大地主买办阶层,还是淮州历史上最早的煤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