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交到位。”
“理事长啊,我是真没办法,帮不了你大忙,反正咱们还是老规矩,伊拉克的合同是怎么谈的,这边咱们就继续原样照搬过来。”戴总非常感激的拱手致谢。
现在中央都要求三桶油坚定的走出去,扩大海外开采比例,积极保障国家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性,哪怕不赚钱,也要将开采权稳固在自己手里,避免在石油期货市场屡遭华尔街挟持。
其实吧,不论全球石油产出是多少,只要中国不在外部采购,基本都是自己开采,自己运回国,油价立刻跌给你看。
因为三桶油和华银财团在外面开采多少,不管价格多少,国家都是统统拉回国处理,这就是一个封闭市场,不和外面的石油巨头玩。
换句话说,华银财团和三桶油的开采量只要能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就是一种若有若无的脱轨状态。
当然,外面油价涨,我们肯定涨,外面油价跌,我们肯定不能跌。
所以,华银财团和三桶油的关系必须好啊,必须做朋友,大家谁都不准拆台,拆台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华银财团原先是没有石油进出口权限的,这个事情往上说,那就真的有说头了,当年在东南沿海有一个很厉害的石油走私巨头,这个巨头挂靠在一家国企公司,而这家公司是有石油进出口牌照的,三桶油之外,这是唯一的一张国字号牌照。
至于这个牌照是从哪里来的,那就要从80年代的军队忍一忍政策说起了。
后来,这个牌照拍卖了,买方出价一万块,然后就出现一家表面上是私企的伪外资公司,在海外收购一些边缘拐角,不引人关注的小油田,搞起了国际上很流行的风险勘探业务。
大家其实都懂得,这是某正部级央企的白手套,这样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多到徐腾都数不清的地步。
所以,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蔓延到老欧洲的骨髓后,各种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小公司,一窝蜂的跑到德国到处收购企业,以前都不知道是什么来历,结果一出手都是几亿十几亿欧元,德国人的脸色真是相当的难看,惨白惨白的。
短短几年,外汇储备少了一万亿美元,央妈说我都用来保汇率了,美国人也只能说,你行的,你狠的,你等着。
自从加入了世贸,兔子开了眼界之后,祖传的腹黑功夫又升华了,华尔街擅长的各种手段,各大央企都学的很漂亮,双方的操作人员也是一批,只不过以前在华尔街当个中高级的合伙人,现在回归祖国大家庭,将绿卡一扔又变成了祖国的好儿女。
总之,经过多轮友好的磋商,华银财团将那家小公司收购了,拿到了三桶油之外唯一的一张国字号石油业务许可牌照,转型成为第四桶油。
当然,第四桶油比较隐蔽,拿着牌照的公司还是小私企,不为人所知,在海外经营石油业务的则是“外资”石油巨头,在国内经营石油化工业务的则是永泰化工集团,等于是将中石油这样的大公司分解成三家。
做为多轮友好磋商的结果,华银财团绝不介入石油化工产业的上游设备业务,也不大规模介入加油站业务,并且,油品产能以一个绝对有利于华银财团的价位出售给三桶油,不直接出售给私营加油站。
这个结果也就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四桶油抱成一团,国际油价涨了,三桶油负责喊冤,国际油价跌了,三桶油负责叫苦,第四桶油的华银财团不吭声,只要不泄漏任何商业机密,就能跟着一起发财。
华银财团在海外的开采业务基本外包给三桶油,本身不需要太多员工,利润率更高,股价更好,三桶油完成国家任务,政绩闪亮,四家各得其所。
综上所述,中华大地四桶油,华银这桶油赚的最多,赚的最容易,不吭声就行。
同样综上所述,所谓打破三桶油垄断,让私营资本介入石油进出口和开采业务就能让油价下调的呼声,全部都是狗屎,要么是不懂世界的残酷,不懂资本的无情,要么就是被人当枪使,要么就是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相比三桶油在海外开拓的各种碰壁,第四桶油,华银财团在海外的兼并基本就是钱到位,一切好说,比如2005年,中海油和康菲、雪佛龙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案例,中海油就是第一个被挤出局的。
中海油退出后,康菲眼看报价低于雪佛龙,华银财团旗下刚成立的fmg国际资源公司突然介入,联手康菲轻松砍死雪佛龙,最终完成了收购。
其实呢,康菲本来是不想介入的,手里的资本明显不如雪佛龙,徐腾亲自去康菲集团总部谈了两个小时,定下了一个让各方都来不及做出反应的并购方案。
康菲集团以低价参与竞争,等到中海油退出,fmg国际资源公司突然介入,助推康菲集团的报价在最后一周超过雪佛龙,让雪佛龙来不及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更多的筹码。
当时的出价虽然高达207亿美元,现在来看,真是赚翻。
最后的结局就是fmg国际资源公司成为康菲集团的第三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