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远不如说到柳家的姑娘热烈。
宝珠边说,脑海里边出现她曾见过的,太子和加寿的种种场景。
太子拔高个头儿的时候,飘逸之态出来。加寿胖胖墩墩,还是肥乎乎的可爱。但一对人走在一起,怎么看怎么和谐。
这里面有青梅竹马,还有两小无猜。把一切不调和都调到十分融洽。
只要来的不是柳家的人,不是皇后的母族,太子不得不宠幸的人,黄家张家王家哪家的姑娘宝珠看着都一般。
他黄家算什么呢?宝珠这样想着,把丈夫的手握得更紧些。袁训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宝珠都深深感激,并且偏心护短的认为黄家这些人都应该感激。
前有加寿出身过人,青梅竹马在。按本朝这制度而后面进的人,就是得宠的,也是跟加寿两败俱伤。
这就是宝珠也不怕太后生气,不拦袁训的原因。她不仅为着女儿夫妻美满,也认为丈夫这举动,别的姑娘们也许可以许个好人家,夫敬妻荣的过上一生。
是谁自立自强,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当然有人认为这话好可笑,让别人都不要跟自家女儿争的意思,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有谁正经嫁个丈夫,还过得不好,也是她自己的事情。
会不会有人说忠毅侯夫人你只为自己女儿着想,就不要说得冠冕堂皇,自然是有种人的。宝珠想到这里,淡淡一笑。
路漫漫兮,但宝珠愿意陪女儿走下去,拦上一天是一天,袁训也是一样。
……
皇帝这一夜都没睡好,让表弟气的。顺着念姐儿上金殿这思路想下去,皇帝觉得离朝纲败坏不远。
他甚至昨天都没有去往太后宫中请安,让皇后和太子代去请安,说自己很忙,不给念姐儿赔礼的机会。
知母莫若子,想来太后一定会打起笑容:“呵呵,看看这个孩子不懂事儿,”皇帝不赞成这话,念姐儿不懂事儿,忠毅侯你还是不懂事的年纪?
太后表面是说念姐儿,只怕把忠毅侯一起说进去。
大早上怒犹未息,早膳后看奏章,干涉大捷的官员们,本来他们对迷惑奸细有功劳,陆中修等人越是上蹿下跳,忠毅侯处境越难,奸细就越是相信。
丞相席连讳从来顾大局面,他提出这一点后,又提出凡有私心的官员们,如丁前都知道他为了个女人,这事情已经揭开,席连讳建议革职,黄跃有失国体,什么外国不安,这虽没表现出私心,却表现出本朝的软弱,也建议革职,陆中修是为新老臣之争,这在历朝历代都有,建议罚俸半年。
革职的官员们要议过再议,因为这几个不是小官员。罚俸半年的官员们名单早拟好,只等皇帝用印。
此时皇帝心气不顺,把拟好的旨意摔给太监:“重写,罚俸三年!”
太监吓得一个激灵,捧着就走。
皇帝叫住他:“再拟旨给宗子府,给太子府上赏赐美人八个!齐王,以后再说。”太子今天在御书房里侍候,刚进来就听到这一句,不敢说什么,小心谢过,反正美人也还没有选好,太子觉得还有功夫想对策。
兵部不时的来回话,先是送第一批拟好战功的公文,再送物资损耗,再送……
大捷在四方国家面前长了皇帝脸面,皇帝放在第一位。满意的看过,让太监拟旨意,不满意的重重批上:“给那个人瞧瞧,这个算错了!”
皇帝负气如此,太子暗暗的好笑,也提醒太子他要想称心如意,岳父是个上好挡箭牌。
等着皇帝心情稍好,打算为岳父求个情时,外面又进来一道奏章:“回皇上,军中来的。”
皇帝脱口道:“难道又大捷了,不是说打完了?”但欢欢喜喜打开来看,眉头动一动,喜色不减反而有增加的势头。
看完,把奏章给太子,皇帝恢复没好气,他又想到表弟身上去,对太子板起脸:“看看,这才是为朕的好臣子,不是那满心为自己的人!”
太子心想这是怎么了,这是梁山王又弹劾岳父不成?双手捧住看头一句:“臣萧瞻载叩请皇上金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恍然大悟,这是陈留郡王来的。但不知道这里面写的是什么,让父皇喜欢地要贬低岳父?
认真看下去,太子也动容。
怎么,儿子大婚也不能回京吗?
怎么,提倡节俭,让萧衍志萧衍忠一起成亲吗?
怎么,这大捷之后也不能放松吗?
太子有不忍之色,打这几年,他对于战场上血肉横飞小有认识,只是没有亲眼见过就是。想想梁山王一退再退,该有多么憋屈。想想陈留郡王一战再战,太子现在知道军需失踪尽数在陈留郡王手中,可见他大捷的并不容易。
想他只有两个儿子,想他名将不虚,半点儿不肯放松。一边是放弃儿子大婚,一边是严守国门…。太子遥想一下这位郡王,自太子懂事以后还没有见过他,一定是位昂藏大丈夫。
这折子带给太子一些机会,他先把节俭放在嘴里咀嚼几回,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