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在大清国广阔的土地上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持续十四年,遍及十八省,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未能推翻封建制度而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过去不少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力量过于强大。
这种分析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看到了事物的实质。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农民起义要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取得解放,必须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太平天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有的只是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本身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提不出正确的纲领。
就以太平天国纲领性文献《****田亩制度》而言,《****田亩制度》的进步性在于平分土地的措施上,它强烈地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和摆脱封建剥削的要求,但单凭平分土地的措施,并不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也无法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因为平分土地不仅不能改变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反而会助长私有制的发展,贫富两极分化就会重复出现。
正如马克观不尊重经济规律,片面地求大求公,最终理想化作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狭隘性盲目性。
农民阶级的劣根性使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滋生了自由散漫腐化堕落狭隘自私的心理行为。
思想的蜕变使太平天国政权后期封建化尤为严重。
定都天京后,无论是职官制度等级制度还是在礼议方面,大抵都沿袭封建****政权模式,他们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束缚,把革命中夺取来的权力很快演变成自己的封建特权。
如据天条规定,一切官兵百姓均不得嫁娶婚配,但天王和各王,却可以广置姬妾妃嫔在武昌选出四十人,至江陵选百把人,陆续增添,大约不满二百人。
洪秀权还在天京修建天王府,城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洪秀权把自己关在林苑芳菲,兰桂迭妍的宫墙内,过着金玉堂中快乐多的生活,无聊之余,只能写些自我歌颂和训戒后妃的顺口溜:万方万郭万来朝,万山万水万飘摇,万里万眼万钻至,万知万福万功劳。
他一再重复自己是月是太阳。动辄训斥自己的后妃。
由此可见,政治思想的封建化是与生活上的腐化相伴而生的。
统治者目光短浅,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但不能前进,还好出现大的乱子。
天京事变就是太平天国的重大转折点。
它是一个大乱子,一幕大悲剧。
它使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们,不是为农民起义的理想而献身,而是在天国兄弟的刀锋下丧身。
它使成千上万的身经百战的农民革命战士,不是牺牲在对清军鏖战的沙场上,而是倒在天京自相残杀的血泊中。
这个大惨剧使一个方兴未艾屹立在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由盛变衰。
然而自天京事变后,洪秀权非但不从血雨醒风中总结有益的教训,还从此不相信外姓。
先是逼走了翼王石达开,接着便大权独揽,宣布主也是朕做,军师也是朕做;在朝中大搞任人唯亲,首先重用他的外孙萧有和,第二重用他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
萧有和还只十岁的时候,权力已经达到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者,合朝诛之的地步。
后来他竟要把太平天国变成一个父子公孙江山万年的国家。
太平天国原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为出发点,而却以肃体统大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政权为归宿,其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
农民是小生者,他们既分散又落后,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来代表他们,来主宰他们,而这个主宰除了帝王外,就找不到别的了。
旧式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往往用平等思想来打天下,而以帝王思想来坐天下,这就不足为怪了。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他们过早过急地搞封建****主义,希冀在利用拜上帝会来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披着宗教外衣的斗争方式,具有狭隘性盲目性,伴随斗争进程的发展,农民阶级的种种弱点便逐渐显露出来,这就不免使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而注定,太平天国这样的集团必将以失败告终。
萌少爷的势力发展虽然小,丹州这块殖民地,基本可以用无声无息来形容,就连当地的土匪都不知道出了一块殖民地。
整个大清国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丹州现在是殖民地的事情,就连辽宁当地的官员都毫不关心关外的这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