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 华军现状】(2 / 3)

甲午崛起 轩樟 4490 字 2017-04-22

接下来的三年中,阿姆斯特朗爵士完善了他的设计,并成功的设计出了口径更粗的版本。新版本最终成为了实战用阿姆斯特朗炮。

1861年下水的铁甲舰勇士号(arrior)上装备了大概1o门左右。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但是因为该炮过于精密,生产量上不去,所以仍然还是大型战舰使用的装备。

1862年萨英战争结束后,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问题,英军内部对火炮的可靠性及其怀疑,英国政府随后决定组成一个委员会来处理阿姆斯特朗炮的问题。

1863年英**械评议委员会(ordnaittee)开始调查阿姆斯特朗炮并对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各自优点进行比较。

1864年,(因为在萨英战争中的表现)英国政府宣布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随后委员会表报告,从而在理论上支持了政府的这一决断。

委员会的报告认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填设计相当的复杂和低效。尽管很有威力,但是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导致其价格高昂,不适于批量制造。而且因为萨英战争中的火炮事故使其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委员会认为阿姆斯特朗炮不适合做为主力火炮上战场。(此报告不排除有阿姆斯特朗的竞争对手恶意中伤的可能)经过对比,委员会对于前装炮非常看好,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

然而,尽管前装炮有着更便宜更安全更成熟的优点,尽管委员会对阿姆斯特朗炮大加鞭挞。但是最后在报告中委员会还是对阿姆斯特朗炮的威力和先进性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最受诟病的难以排除迟弹和卡壳弹的问题在后来设计的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中得到了解决)随后的调查虽然对于后装系统予以肯定,但是后装炮的昂贵造价还是让委员会建议政府采用前装炮。

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187o年,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为了能让前装炮也使用膛线,阿姆斯特朗在1866年向战争部递交了他的前装设计。在设计中对炮弹进行了修改。在炮弹外壳上车以凸起纹路以配合膛线。然而在火炮测试中现这种设计非常糟糕。以1oo磅新设计型前装炮射击装甲板现即便是4英寸的装甲板在5o码内都无法穿透。从而证明了这种设计之失败。

为了弥补不足之处。阿姆斯特朗随后开始了新的设计。

1876年阿姆斯特朗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重1oo.2吨,口径45omm(17.76英寸)的重炮设计。这就是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但是(由于委员会报告)海军部对此设计不感兴趣。

于是在188o年,意大利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一批百吨前装阿姆斯特朗炮,装备在两条新战列舰杜里洛号(dui1io)和单达洛号(danda1o)。每舰配备4门左右。口径达45omm(17.76英寸)。这巨炮在当时创下了世界记录。

意大利装备此种重炮后,其海军力量对当时英国的保护地直布罗陀和马耳他就造成了威胁。但在一开始英国并不认为意大利海军能够给马耳他和直布罗陀造成很大的威胁。因为这两艘意大利船都是22英寸的铁甲,并不能抗住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的岸防火力。委员会为这两地推荐的火炮都是16o吨-2oo吨的巨炮,其威力足以摧毁意大利的战舰。自信满满的英国开始投入力量生产委员会推荐的重炮以保持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但是英国虽然百般努力,但是百吨阿姆斯特朗炮已经是当时前装炮的技术自然极限。所以英国的研制不断遭到失败。最后英国不得不放弃研制委员会式重炮。一时之间没有替代品的英军不得不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4门百吨阿姆斯特朗炮。在直布罗陀,英军在维多利亚炮台和玛格达纳佩尔炮台各配置了一门。在马耳他,英军在瓦莱塔(马耳他都)北部的斯列玛(s1iema)附近的剑桥堡(Fortcambridge)配置一门。

在南部的卡坎拉(ka1kara)附近的雷尼拉堡(FortRine11a)配置一门。这些都是英国为了支持马耳他防务而帮助马耳他建设的,总共耗资1889o镑。后来维多利亚炮台配置的火炮出现炸膛事故。

19世纪7o年代末期,英军列装大口径后装炮时,同时因为线状无烟火药的诞生使得新型火炮的开成为可能。

于是阿姆斯特朗公司便投入到新型后装火炮的研制中。随后该公司因承造了17英寸(432mm)的巨炮而再次扬名。

华国步兵的装备,现在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和英军,法军,德军的装备技术是大致相同的。

关键还是海军。

“华军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工业跟不上,还是要走模仿的道路,可能是我自己高估了科技展的度。”萌总裁苦笑道。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嫣然一笑:“总裁,已经不慢了,我们才几年时间啊?从天津时代批派遣留学生,到现在也不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