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 / 3)

甲午崛起 轩樟 4772 字 2017-03-28

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国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文化的东进感到不安,更畏惧彪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

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

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

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

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

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

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

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唐军阵脚顿时大乱。

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

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

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

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

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

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

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