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乌江之畔(十一)(1 / 2)

时间进入九月份,此时东岸大草原已经是冬末、春初时分了。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大兴县(全国第十八个县级行政单位,本月初刚成立,下辖大兴镇、掘港乡、富安乡、益都乡四个乡镇,总人口一万五千余人)及其附近区域,春天似乎要来得更早一些——亚热带海洋气候使得这里的天气一年四季都非常温和,无酷暑、无寒冬,降水不少、绿树成荫,农田遍地、牛羊成群,历史上这里发展成乌拉圭第二大城市不是没理由的。

孙诚仁再度来到大兴县已经一年多了,这次,他不但把自己的家人也接了过来,此外还有几个单身的年轻族人过来帮手,算是为孙家在东岸扎根打下基础。孙诚仁甚至琢磨着,等再过几年,这里的生意上了一定规模后,就请求宁波甚至苏州那边想办法弄一些老师傅过来,把孙家原先赖以打响名气的腌腊制品、蜜饯食品推广到东岸来,使得孙春阳南货铺的名声越来越响、地位越来越稳固。

而事实上现在孙春阳南货铺的名气也已经很响了,大兴县四大乡镇就不说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孙春阳南货铺在这里已经成了与国营百货商店名气差相仿佛的著名商店了——就是在离此稍远的越溪乡、放牛沟乡(新设立的定居点,人口不多,位于巴伦丁小镇附近)、两棵树乡(位于后世昆塔纳Quintana小村附近,人口同样不多)这三地,孙春阳南货铺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这得益于他们拥有大量来自远东的特产品——主要是熊皮、青狐皮、貂皮、虎皮等南美没有的高级皮毛,此外还有绸布、锦缎、绢帛等精美纺织品,茶叶、药材、珠宝、玉器、东方工艺品等小玩意。

从该店销售的商品就能看出,该店主做的其实算是中高档商品了,瞄准的客户群也多是各乡镇的高收入人群,与经营中低档日用品为主的国营百货商品恰好错开了竞争,因此两者目前倒也相安无事,能同时共处着。更何况,孙春阳南货铺在今年年初又经历了一次增资扩股,乌江地区行署给予了一些政策优惠,同时也拿出了三艘海军拍卖的旧商船及部分现金、货物,折价入股后以20%的股份成为了第三大股东,而其第一大股东仍然是远东的黑水开拓队政府(占股35%),第二大股东则是孙家诸子弟(加起来约占股30%),远东的邵树德、魏博秋、梁向俭等军政大员加起来还占股10%左右,此外他们还在东岸本土公开出售了5%的股份以募集资金——这样算起来,孙春阳南货铺的国有股份比例也是相当不低的,这也为他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在乌江地区行署注资后,孙春阳南货铺目前已经拥有了五艘旧海船,其中有两桅的(大约200多吨),也有三桅的(300-400吨),在进行了一番整修后,目前船况良好,都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的船只。他们现在就连水手都差不多募集完毕了,三五名航海学校毕业的差等生、七八个落魄的欧洲水手、少许从良的海盗、十多名从新华夏招募来的贝齐米萨拉卡人水手,再加上孙家从南直隶秘密招募来的明国水手(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操作西式帆船),差不多也能把五条半旧不新的商船糊弄开了。

在这五条船中,两条于1652年在盐城港拍下的三桅商船已经进行了一次远洋航行,具体行程是从阿劳坎港到宁波府定海港——运气很好,安全返航,没在中途沉没,且带来了大量紧俏的东方商品,以及人数大约在一百上下的明国移民。这些移民都是孙家在苏州府的奴仆、佃户、乡人及族人,趁着上次长江之役东岸大军“肆虐”江南、兵荒马乱时,趁隙走间道来到了东岸控制下的宁波府,稍加整顿后便全数登船前往东岸定居。

目前,这百多人大致分布在阿劳坎港、靖江港和大兴港三地,充当着孙春阳南货铺(目前在南美只有这三家分店)店员、账房、力工、商品推销员、采购员等各种工作,算是依然在为孙家效力了。孙家的这种作风当然也引起了本地梅毒病人统计调查局分部的注意,于是在这些特务们的干涉下,很多孙家原本的家奴都被强制解除了人身附庸关系,成了东岸的自由民,然后迁居到了其他乡镇,以免发展下去后在这里形成一个以孙家为核心的地方豪强宗族——这显然让此地孙家的主事人孙诚仁颇为无奈,他后来甚至不得不招募了两位意大利破产商人来做账房。

不过虽然被梅机关警告过,但孙诚仁仍然打算继续从江南运人来东岸,盖因这种运人来东岸的行为不但有利可图(移民部的官员会对其进行点数,一个青壮年男女奖励一百元、小儿奖励六十元、老人除非有价值,不然只给十元钱“意思意思”),同时孙家也听说南锥地区的开发现在搞得如火如荼,于是打算到兴南港也去开个分店,专门收购宝贵的龙涎香(捕鲸的副产品)、鲸皮等特产,这自然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了。毕竟,南铁附属地听说是个“化外之地”,政策不一样,他们完全允许孙家人来此地抱团聚居,这对于他们家族的开枝散叶无疑极为有利。

孙春阳南货铺就开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该地最繁华的所在了,河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在此交汇,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地汇集,国内外形形色色的货物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