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一般的箭矢,为了更早一步赶到城下,那么北凉边军就敢让你把命交待在城下三百步内。
在董卓眼前分出了三股密密麻麻的铁甲洪流,几乎夹杂着一切被记载在兵书上的攻城器械,南朝遗民功不可没,由数十力士推动的撞城锤车与城头等高甚至犹有过之的移动对楼,对楼以裹有可防火箭的特制牛皮,近百人藏身其中底部设置滑轮的钩援云梯队伍中还有原本仅是用以填平壕沟就算功德圆满的壕桥,在董卓帐中幕僚提议下,一旦被他们架上城头,如同人为造就一座倾斜的山坡,当时北莽能够有六百人同时涌入虎头城城头,两架化腐朽为神奇的壕桥可谓功不可没三万余步卒,主攻虎头城北面的中军多达一万五,两翼人数稍逊,分别攻打东北西北两侧,在三个步卒方阵形成的两个间隙中,有两股各有千余人的精锐游骑率先突进,用以尽力压制守城的箭雨,而在最外围的两翼,又各有大股骑军分别展开冲锋,除了凭借娴熟箭术支援攻城兵卒,防止虎头城内骑军主动出击的同时,也需要遥遥牵制北凉驻扎在怀阳关一线的骑军,应付北凉铁骑援军那来去如风不求杀伤只为扰阵的闪电奔袭。
依据东线葫芦口那边种檀总结出来的宝贵攻城经验,对虎头城展开的连绵攻势,在战最前线场上投入足够兵力蚁附攻城的前提下,还应当在第二线之上,以十名左右兵源齐整的千夫长领衔,足足养精蓄锐且靠近战场的一万人马,城下一旦出现某个千夫长麾下伤亡达到两百人至多三百人的紧急形势,无论战果大小,这支人马都要立即撤出战场,然后交由后方某位千夫长率兵火速顶替攻城。这虎视眈眈的一万人,如果在某处战场寻觅到机会,也被董卓赋予便宜行事的兵权,无需等到主帅营帐的军令,可以第一时间把兵力投入战场,那些心存侥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千夫长,由于错失良机,不等他们返回营地,就已经被南院大王派出一队董家骑军就地处决了两个,连累两名万夫长被降职为千夫长,其中一人戴罪立功,最终带领三百死士攻入虎头城城头,在杀死一名姓褚的北凉校尉后,为刘寄奴亲手斩杀,死在城头,尸体被北凉士卒用飞钩钉入脖子,悬挂于城墙之上,北莽收回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后,董卓亲自将这位中线战场首位战死沙场的万夫长送入棺材,派人运回南朝。
此时此刻,两支穿插在步军方阵中先行冲锋的游骑,在看到那抹快如奔雷的身影撞向中军步卒后,有精于骑射的骑卒在得到主将军令后,左右两侧几乎同时向中央空白地带抛射出一拨箭雨,哪怕几乎所有人骑卒都预判那人的奔速,没有射人,而是射向了那人的前方地带,但是他们仍是只见到一枝枝羽箭落在了那道白虹的身后,实在是太快了!
两支骑军不再浪费囊中箭矢,继续前冲。
徐凤年在前冲时,左手轻轻按在腰间刀柄上。从城头落在城前后,转瞬间就可以清晰看到中军步卒最前方的那一张张脸孔,清晨时分,那些清一色拎着盾牌的北莽蛮子大口大口吐着雾气,很多人正值壮年,也许很多年前就是久经战阵老于厮杀的北莽老卒,眼中也许仍有紧张,但没有丝毫初次上阵的那种茫然,这不奇怪,无论是以骑军对骑军的冲撞,还是以步对骑的重型步卒拒马阵,能够位于最前头的士卒,都是军中最为善战且敢死的一等精锐,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正是“赶死”二字而已。
北凉守城,先弩后弓再弩,这三板斧,在葫芦口的卧弓城还是霞光城,就已经让北莽步卒吃足苦头。而那拨“先弩”之中,又按照弩的轻重之分,充满了层次感。床弩,大黄弩,蹶张弩,北凉边军三种最为著名的重弩,在细分为提弩、填弩和发弩三种职责弩手的操控下,一支支弩箭依次射出。
在徐凤年突入北莽战阵之前,身后城头就有巨型床子连弩的弩箭激射而出,弦上绑有铁兜子,完全可以将一名骑军连人带马当场贯穿,弩箭大如枪,其中一根弩箭掠过徐凤年的头顶,射中一座移动对楼,直接穿透而出,带着楼内尸体血迹的巨大弩箭没有就此停止,落在对楼身后的步军大阵中,将一名误以为侥幸列阵在遮掩物后起码可以更晚些战死城下的士卒,连盾牌带胸膛一起射出大窟窿,恐怖的贯穿力,让那名士卒还来不及感受疼痛就彻底死绝。
徐凤年刹那之间拔出凉刀。
单人破阵!
与徐凤年正面相对的北莽步卒第一线上,只见数名负责为身后弓箭手遮挡箭雨的士卒,“缓缓”提起盾牌。
徐凤年一穿而过,北莽士卒的盾牌与身躯同时分为两半,向两侧飞去。
在这条直线上,最前几排的盾牌手和稍后的弓箭手,无一例外都裂出一团血雾。
而在直线附近的横向位置,不知为何,相比纵向上的死法凄惨,后者都死伤得无声无息,也许是被细针一般不易察觉的玄妙之物,从太阳穴刺出一个不易察觉的红点,也许是从一侧肩头刺透另一侧肩膀,也许是心口给穿过,死得莫名其妙,死相并不骇人,只有等到尸体倒地后,才会有些许血迹从伤口缓缓淌出,而那个破开厚实阵型的身影早已在尸体后方很远。
以寻常武人肉眼不可及的惊人速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