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第417章 群英(3 / 4)

我不当明星 懒人长庚 3609 字 2016-08-31

夏中队长下意识点点头:“啊,”又连忙摇摇摆手,“不不不。”双手伸开,表示没有。

石青山:“掏吧,看看你掏的快,还是我掏的快。”

夏中队长立马陪笑道:“您快,绝对是您快。快抢石青山,见了别动唤。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

石青山点点头:“还算聪明。”

夏中队长陪笑。在石青山的手势下坐下,边坐边说:“石队长,石大爷,您看兄弟我在警备队里就是混碗饭吃,从来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儿。”

石青山一捶桌子:“少往自己脸上贴金,你是打算让我多给你记点红豆呢,还是多记点黑豆啊?”

夏中队长听完:“红豆,绝对要红豆啊!再多记几个黑豆,我这条小命不就归您了吗?”

石青山:“明白就好。”

夏中队长问:“石队长,您有什么吩咐啊?”

石青山问:“车站上那辆日本军列上头,拉的什么货?”

夏中队长沉吟:“这个……”

石青山:“你的中队可是负责车站警戒的,你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上边儿是什么吧?”

夏中队长:“知道,我知道。我这不是正要向您报告嘛……”

这段剧情就是这样,剧本上写的简单,在表演的时候,江夏却要求的很严格,一些细微的动作什么,什么时候点头,什么时候表现的害怕,还有说话的语气,江夏都严格要求了一下。

情景喜剧的人设必须要明显,江夏的要求其实也不难,每个角色说话的方式要定下来,比如石青山说话,就是那种带着自信,一切尽在掌控中的从容。比如黑藤说话,就是开着外国腔的中国话,还得夹杂不合时宜的成语等。

每个角色,特征鲜明,都必须表现的不一样。这是情景剧跟正剧的不同,正剧可以一本正经的念台词,情景却要生活化,说话都是口语化,不能太正式。哪怕是抗战的情景剧,也得接地气,平常人怎么说,就得怎么说。

所以江夏在找演员的时候,尽可能的找的是北方演员,拍摄的就是冀中故事,找一个南方演员,口音上就很难学。最简单的就是儿化音的夹杂,北方人说话经常带着,南方就不带着,还有一些习惯用语,都有所不同。

要说南方演员,江夏也找了一个,就是全剧年龄最小的小石头。他是跟蔡水根接头的人,为了方便联系,以一个卖烟的小孩身份当掩护。

小石头的扮演者,也是跟江夏合作过的演员,在《少年包青天》中,扮演锦毛鼠的崔佳,被江夏邀请来出演小石头。他是地道的南方人,江夏请他的原因,一是年龄合适,二是他口音没那么重。

崔佳扮演的小石头,第一次露面并不是在第一个故事,而是在第二个故事。

江夏他们是按照顺序拍摄,先拍第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总体叫《初战告捷》,讲的就是蔡水根打入鼎香楼后,获得了齐老太太的信任,认命为大伙计,他开始对鼎香楼改造。重新进行装修,并且顺利的跟黄金标、白翻译、野尻等人认识,熟悉,获得了一次重要情报。

这个故事在二十八集版中,只有一集,中间删减了很多戏份。江夏拍的两集版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白守业白翻译的死要钱性格,在这一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他那,就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只要给钱,他什么都说。

蔡水根就靠着这个,问出来野尻喜欢吃驴肉火烧,却不想再来,是因为没有榻榻米。

同时,也体现了野尻好吃头脑简单点特点,只要能吃饱,吃饱了能睡,似乎就没什么能影响到他。

剧集时间丰富,能体现的东西自然多。

一整个故事拍完,加上中间装修场景,换榻榻米等,拍完第一个故事,足足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个时间跨度,也是够长,一周才拍出两集来,放到别人那,肯定无语死。

想想江夏之前拍摄《少年包青天》一周能拍出六集的故事来,还夹杂打斗戏。《西游记后传》是场景太固定,打斗戏太多,拍摄速度慢点也就慢点。《地下交通站》一个情景喜剧,一周时间才两集,就太慢了点。

不过这也没办法,第一个故事太零散,中间还得有一天装修,装修完才能继续拍。

到了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拍摄速度就快了起来。这个故事叫《虎口脱险》讲的是一个北平来的搞地下工作的林静同志,是个女人,在鼎香楼这儿转移脱险,同时也引出来《地下交通站》群英中的重要人物小石头。

扮演林静的,原版中是陶虹,江夏则是请了一个熟人——林墨颜。

三线明星的林墨颜工作向来不多,一听江夏只是请她客串,立马就答应下来。

在这个故事中,林墨颜是彩蛋,重要的还是小石头的出场。

至少江夏在最初是没想到接头人是小石头。他第一遍看《地下交通站》是在电视上看,没看到片头,不知道小石头在片头群英里出现,所以小石头出现,着实把他给惊了一番。

冯老板跟蔡水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