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艘潜艇在海面下排成2道警戒线,彼此间距8ooo-9ooo米,前后间隔2o多公里,一共拉开了近15o公里宽的防御宽度。.⒉3TT.
他们静静地悬浮在5o多米深的海水里,随着洋流缓缓流动,没有出丝毫噪音,与整个海洋背景融为一体。
今天要使用的战术很简单:等待!等待敌军主力舰队进入伏击圈后射鱼雷,用最快的度将潜艇上携带的鱼雷全部打出去。31艘潜艇一共携带了7oo多条鱼雷,而且是价格十分高昂的长矛改和虎鲨。
在出海前就有人计算过,即便这31艘潜艇能打光鱼雷并全部安全返航,这一趟作战也耗资不菲,鱼雷、燃油和其他物资林林总总的消耗加起来足够建造2艘轴心级航母(不含飞机)或提供一个1944型编制装甲师的全部重装备。换而言之,只有至少干沉2艘美国航母才能保本。
但克兰克和邓尼茨还是顶着压力上了,原因无他:南美战场是决定美德战争走势的关键一环,这1亿多马克必须要掏!不尽快摧毁美军的战争意志,扼杀美军的抵抗潜力,今后将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而现在由于德军主力舰队和增援部队暂时还赶不到巴西,必须增强对敌军的打击以便迟滞美军推进的办法。
说句心里话,今天美军炮击维多利亚港时克兰克是很矛盾的,他不知道这是不是美军即将登6的征兆,他和欣茨带着一群参谋反复进行了战局推演,认为即便美军登6也不是舰队出击的合适时机。但身为海军将领,他又不能简单地置6军的安危于不顾,所以他向绍肯去了征询电报,询问他有何困难。
绍肯显然明白他的处境和言外之意,咬着牙来回电:“即便美军在维多利亚登6,本集群也会先行抵抗、逐次击退敌军,暂时不用海军支援。”
等后来明白是虚惊一场时,德方才算是松了口气,但紧接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就变成了另一个——美军舰队大举南下,试图寻找克兰克舰队主力决战。对尼米茨的兵力,连续侦查之后已看得非常清楚了——拥有3艘埃塞克斯级航母,6-12艘护航航母(取决于登6舰队是否一体行动,但至少拥有6艘)。
克兰克虽然也拥有3艘航母,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这些军舰是什么成色,硬打硬拼是基本拼不过的,必须借助潜艇提前削弱对手——所以他把主要进攻目标都放在了美军主力舰队身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尼米茨率领的舰队已缓缓驶入了狼群的埋伏圈,周围护卫的驱逐舰雷达兵警惕地盯着屏幕,但上面空空如也,并未现亮点,而且不是一艘军舰这么反映,所有军舰都是这么反映,这就基本意味着没有德国潜艇。
除微波搜索雷达外,声呐兵也报告毫无异常,但舰队指挥官还是不敢怠慢,依然规规矩矩走着“Z”字型反潜路线——虽然这种规避法已被证明并不是对付德军新潜艇的好办法,但既然主力舰与运输船队之间有度差,又不可能将主力舰度降低到与货轮一个水平,走Z字型线路可以无形中拉长舰队行驶的路程,客观上起到同步的作用。
“告诉各舰,务必谨慎,多注意调整航线,不要保持规律性。”夜幕中的尼米茨毫无睡意,交道手下,参谋们立即遵照执行。
史密斯关切地问道:“您感觉会出事?”
“有这么一点预感,但又没证据。”尼米茨叹了口气,“今天德军侦察机一连来了3次,虽然最后没有德军攻击机群前来,但我总认为会生点什么,只能小心再小心了。”
尼米茨的预感充分体现了一个名将的感觉,但面对越其能力圈之外的技术装备,他也只能抓瞎。
德国潜艇不是没有,此刻就静静地悬浮在海水中,由于他们基本都关闭了电机,因此主动声呐基本将他们与海洋噪音混杂起来,探听不到什么。
“长官,海面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了,应该是情报显示的美军舰队过境。”
“很好!”u3233号艇长哈斯勒少校长长地舒了口气,“终于来了,不枉费我们一番苦等,美国人还是挺照顾我们的嘛。”
“弟兄们,买卖上门了,都打起精神来。”
呼啦一下,刚才还半坐半躺,随意聊天的潜艇官兵们立即飞一般地各就各位。
“有多少船?”
“不知道……近乎无穷无尽,到处都是船只动机和螺旋桨的声音。”声呐兵放下耳机,“您知道的,这套装备只能大致判断声音强弱、方位和距离,无法提示是那艘船。”
“哪艘都行,瞄准声音最响的打!”哈斯勒狠狠一挥手,“鱼雷准备!定深定得深一点。”
“舰长,早就准备完毕了。”鱼雷长小声汇报道。
现在被叫声呐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既没有先进计算机辅助计算敌军方位,也没任何声纹资料可供利用以便鉴别具体的敌舰型号,完全是依靠声音强弱、远近来进行模糊判断。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凡上面出明显易于海洋的声音都是敌舰,越响的声音个头应该更大,类似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等战列舰的声音与弗莱彻级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