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相谈大晓琳(四)(1 / 2)

漫步歌神路 李天佐 2660 字 2017-07-16

第四百三十二章相谈大晓琳(四)

冷暖变频空调,上辈子习惯得压根儿懒得去了解的事物,却让毕文谦能够在爱尔兰这样的地方,夜晚里穿着一件睡衣就在室内安坐。

思考着整个世界,毕文谦端着可乐起身,慢慢走到窗前,透过玻璃,看着外面的公园,以及更远处星罗棋布的灯光。

爱尔兰,欧洲的国家之一,同样是首都,却比东京差了太远。

当他第一次看到80年代的东京和自己上辈子在影像资料里看过的10年代的东京并没有质的区别时,毕文谦只为自己所知道的中国的发展成就自豪而自信。但今天,看到都柏林夕阳下的街头,听说这样的具有国家历史的酒店也装上了rb的空调后,毕文谦不觉间有了更多的感慨。

难怪,这会是一个让rb人迷之自信的时代。昭和产业战士什么的,果然和平成死宅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吧……

或许,除开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像rb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前列,这个时代的中国,并不是某些宣传中的那样落后。或许,这也是事事当第一的民族傲骨的某种表征,扭曲之后的表征。

苏联,万鹏去过了,他说苏联有着太多让中国羡慕的物质条件,但那里的人,却存在很多问题。

自己,没有亲身去过苏联,只能相信他的判断。

而此刻,自己也还没有去过美国。眼前,却有一个在美国工作过多年的大晓琳。

良久。

“大晓琳。”

“嗯?”

房间里的音乐声有些大,毕文谦只能坐回了沙发。

“这个时代的美国,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美国?”很显然,毕文谦的问题在大晓琳听来过于突兀了——之前明明还在说越南、南海,但在一阵斟酌后,她的口吻渐渐有些幽然了,“美国啊……就我这些年在美国工作的环境来看,美国的生活条件,是大多数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先进。绝大多数到过美国的人,都会心生羡慕。然而……经理,你对于美国的一些论断,万鹏在一定程度上和克格勃的人局部交换过意见。克格勃那边,有人对其中一些观点不太服气。后来,他们出示了一些关于美国的统计资料。由于人种的问题,苏联方面对美国进行社会调查,比我们容易很多。”

“就像经理你当初提过的,美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在文字纲领上看着很美,但具体的实施,或许比你分析的,问题更大。美国公立学校的学风,一直在逐步堕落。而另一方面,美国城市里的贫困人口自新自由主义经济以来,一直在升高,全国无家可归的人已有数百万,即使用美国自己粉饰的统计规则去算,也有将近百万,考虑到美国的总人口数量,这个比例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美国农村,因为美国80年代以来提高出口附加税造成农产品出口大规模萎缩,以及非家庭式农场的竞争,机械化集成化作业的不断升级,虽然美国农场的平均收入已经渐渐超过了城市,但家庭式农场的贫困率,甚至是破产率却越来越高,超过了五分之一。这些,都是来自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报告。也就是说,美国的确在持续进步,但一个农民能够养活上百个人也是有代价的。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陷入贫困的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

“这些事情,我在美国,都没有亲眼见过,但那些相关的数据,就我们能够核实的部分来说,克格勃没有说谎。”大晓琳紧紧握着高脚杯,目光灼灼地看着毕文谦,“经理,现在的美国,真的是如日中天吗?”

恳切的口吻里有一丝疑惑。

毕文谦和大晓琳四目相对,手里的可乐轻轻摇晃着。

这些数据,毕文谦不知道。上辈子没查过,这辈子也没见过。既然大晓琳相信,那么自己也可以相信。

“大晓琳,难道你不明白吗?这恰恰说明了,美国处在如日中天的时期啊!”

大晓琳一愣:“什么……意思?”

“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来说,具体到个人的贫富,不过是统计数据里的一个微小的分子而已。就像你刚才提的数据,美国那些陷入贫困的农民,并不是因为国家层面的经济萧条,而是因为产业升级——美国国内的人口是有限的,提高出口附加税又导致了美国农产品在国际上成本优势下降,这在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在逼迫美国农业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进化。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农民破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政府,需要在乎吗?不,它不仅不必在乎,相反,和对全民有基本福利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它根本不必背上这一块儿财政包袱。”

“现代社会,能够参与投入高效生产过程的人,是资源;有能力参与高效生产的人,是潜在资源;没能力参与的人,是负担。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的科技水平,还做不到整合一个国家所有人参与到现代化的生产之中,所以,从经济角度来说,不在乎全民死活的资·本主义,面对在乎全民死活的社·会主义,具有时代性的优势,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冷漠的话,听得大晓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