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题乌江亭(1 / 2)

浩然儒圣 云山望岳 3553 字 2016-10-05

“陆鸣,既然昌国人这么瞧不起我们梁国人,那你就给他们一点厉害瞧瞧。”,林小雁怒道。

“这件事我自有安排,你就不用操心了。”,陆鸣说道。

“那好吧,我相信你。”,林小雁轻轻点头。

第二日。

陆鸣与林小雁搭上了陈俊的马车,一同前往绍明府。

陈俊换上了一身锦衣,一身干净无尘,看起来像是一个世家子弟。

一路上,陆鸣的官印又响动了,这是一封来自周东岳的信息。

“陆茂才,你到底在搞什么?京州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你居然不管不问。现在昌国人听说你已经不在京州城,猖狂的不可一世,你知不知道你这么做,让我们有多心寒?”

陆鸣顿时感到一阵头疼,没想到连周东岳也找上了自己,这件事情还真是挺麻烦的。

周东岳又再次发来传书:“今天早上,一伙梁国的人与昌国人在街道相遇,闹出了很大的矛盾,昌国人一再羞辱梁国人,让梁国人在昌国人的面前都抬不起头来,你若是再不来文斗打败柳钰风,那我们梁国的人都将失去尊严!”

陆鸣脸色惊变,没想到事态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严重,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回复传书:“谁也不能够左右我的意愿,请大学士恕罪。”

然后使用官印进入文榜,看到一大堆都是辱骂自己的帖子,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

许久后,陆鸣在文榜上发了一首诗,名为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此诗发布之后,顿时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但是一看到这首诗的内容,都被其中的意思讽刺的无话可说。

这是一首咏史诗,乌江亭就是当年项羽自刎的地方,这首诗的用词并不生涩,所以大家都能看懂其中的深意。

这首诗说的是当年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而他却自认为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

“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概括。

人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而陆鸣在这个时候发布这首诗,便是借助项羽的这个历史,来讽刺梁国人放不下尊严,放不下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区区一点小事而闹到了输不起的地步,嘲笑他们人的傲气就跟项羽一样,刚腹自用,盲目无知。

这首诗发布在文榜上,顿时传遍梁国,让无数人感到震惊。

堂堂镇国诗人,居然写诗讽刺自己国家的人,放眼七国人,也就只有陆鸣敢这么做!

虽然讽刺的很犀利,但是最后两句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却有一种激励的效果,暗示梁国人如果能接受失败,纠正自己的不足,待“卷土重来”之后,一定能够让昌国人付出代价。

这首诗惊动了京州文院的院君范观海,在文榜上发言:“人自有傲气凌人,但若是不能够自省,便是愚昧的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若是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也不配自称为是人。”

许多人也拍手叫好,对陆鸣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一首诗犹如当头棒喝,一语点醒梦中人。

“陆镇国一语中的,让我等恍然大悟,自愧不如,真的是枉读圣贤之书。”

“惭愧!原来陆镇国的心胸早就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这首诗不仅仅是写给梁国人,也是写给天下人。”

“这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实在是点睛之笔,让我们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昌国人再怎么猖狂,只要我们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一定能够给予痛击,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