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允不允?(2 / 3)

席卷天下 荣誉与忠诚 4644 字 2018-02-27

“西北本有一支常备军,再有征西中郎将率军在侧,难道不足以震慑?”

“一切以最大限度震慑为主。”

谢安麾下有两支常备军,附属的郡县兵数量多达六万,以差不多十万的兵力进击西强山,采取的是平线推进战策,哪怕是无法全歼羌族和氐族的残余,也能将他们逼着爬上高原。

西强山战事结束之后,肯定是要留下驻军,却只会留下郡县兵作为戍边驻军,常备军是野战军团,自然不可能长期驻扎一地。

“可下达征募令,以征募壮年为主。民间无壮年,仅是老弱妇孺的话,生不了大乱。”

“灾年,再无青壮,老弱如何求活?世人该如何看待大汉?”

“不如此,奈何?”

“以一户征募,皆可劳作换取口粮。”

“耗费粮秣太甚。”

其实西北也是有以工代赈的国家工程,就是中枢的重视力度不够,最重视的当然是新长安的建设,那是因为关乎到刘彦登基的头等大事,再来就是重视建康到关中的国道,从关中通往西域的国道则是规模小非常多,安置的也是来自中原的百姓为主,西北的人除开徭役之外被征募的数量并不多。

同样是一国的百姓,可要说中枢能够照顾到方方面面绝对是假的,必然是有侧重的区域,那个还是因为受到国力的限制,再来也是与统治者的偏爱和照顾有关。

对于诸夏文明的历朝历代来讲,中原都是属于核心,哪怕是建都关中也不能去无视中原。之所以这样,是中原自古以来人口就相当密集,其它地方或许可以生乱,可中原一乱就绝对是大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侧重,也不得不去重视。

讨论着,众人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不由停下来看向刘彦。

“西北之民百万众,亦是大汉子民。”

刘彦刚才已经考虑过了,同意蔡优认为国家储备粮食已经到了最严重的警戒线,不但要应付当前,也要思考后续再没有粮食该怎么面对包括中原在内的大面积天灾。

“开放山川之利为其一,其二可疏导前往西域。”

西域有没有天灾?应该说西域的天灾比汉国更早爆发,那里已经连续两年没怎么下雨。天灾之下的西域是乱了起来,不但是私人之间的争斗增加,各个国家也是不断爆发冲突。

让西北的人个人或组团前去西域,就是鼓励他们去抢西域人,算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之一。

“南方之民可往中南半岛,北地之民为何不可往西域而去?”

刘彦话是那么说,却清楚还是不够重视西北的人,但他真的必须更加照顾其余区域,不是选择本身没有太强归属感的另外一些人。这个是为了保证统治稳定的基本盘,身为统治者该做的抉择。

“西北百万众,中原却有千万众。”纪昌必须帮刘彦兜起来:“徭役可在征发十万户,余下往西域亦是为国流血,可算战功?”

恰恰就是西域自己乱了,汉国出兵西域的时间点才会提前。在汉军出击之前,已经有众多人身负使命前往西域,无非就是使之更乱,为汉军收复西域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军队没有真正出征之前,民间有能力有胆量的人先去,的确是能算是在为国出力,没有道理不算战功。

“此为大大的善政。”谢艾是西北人,刚才没有太大的话语权,是铁青着脸听众人讨论和刘彦裁决。有了后面的结果,他必须要觉得欣慰。

那可是战功,可以凭借用来换取本土的土地,还能得到爵位。在常备军数量固定的前提下,郡县兵也很少有机会能外出征战,想建立战功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基本是没有机会。参加军队外出征战是搏命建立战功,私自前往国外抢劫杀敌也能算是战功,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既如此,不在徭役或被征募之列,可否效仿之?”

“外出?”

众人又不得不看向刘彦。

西北是中枢真的顾不上,采取了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坏事变成了多数人认为的好事,可要是全国都一视同仁的话,事情就真的大了。

刘彦却是看向军方的众人。

徐正眉头完全皱了起来,也顾不得那么多就与身侧的冉闵低声讨论。

战功之所以是战功,就是军队把持着建立的先决条件,算是军方碗中之物,怎么可能轻易地转让他人。

西北的人可以到外面建立战功,军方没吭声是因为由刘彦亲口提起,他们不敢质疑刘彦的权威,但其余人来提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若全国可为之,臣以为不可使之没有组织。”徐正不得不为军方利益着想,却也知道压不下去,说道:“边境设立聚集驻地,遍民为组,从将士之命。如此可全国为之。”

说白了就是,既然要那么干,想出去的人就得是在军方的统领之下,保证军方的最大利益。

这一下却是换纪昌在皱眉。他认为汉国的军队已经是一头怪兽,大灾之年都无法完全停止战事,就算是进入到内政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