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大佬们的急躁(2 / 3)

席卷天下 荣誉与忠诚 4508 字 2017-12-09

后世总讲“战斗民族”,论起“战斗民族”就会说是毛熊,大概都是见多了毛熊喝多酒容易发酒疯吧!

要说“战斗民族”啥的,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没有被灭亡,从一隅之地历经无数血战,打出一个霸主地位,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巅峰,诸夏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有资格讲自己才是战斗民族!

没瞎扯,自有诸夏以来,灭掉的种族数不胜数,虽有波折却是一直传承下来。一样有过灭国灭族无数的罗马,只有不是罗马人的意大利人张冠李戴,事实上是早躺进了棺材。

历史既是底蕴,就算稍微落后,也能在历代先人的辉煌事迹下被鞭策,很快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

冉闵看了史书觉得自己上升到另外一种层次,逮住机会就要显摆:“诸夏第一勇士没谁不服,乃是知晓异族威胁的大丈夫!”

冉闵所说的诸夏第一勇士真不是蒙恬,讲的是帝辛。

帝辛就是那位被周室定义为“纣王”的商朝末期君王,可他真没有周室定义的那么不堪,相反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他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西征黎部,把国土则扩大到后世的山1东、安1徽、江1苏、浙1江和福1建沿海,比之前开拓最为疯狂的武丁更狠。

关于帝辛的评价最为中肯莫过于“统一神州肇此人”,可帝辛却被周室黑为“暴君”,一直黑了三千年。连太祖都为帝辛平反,那一句“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可是明明白白写在毛选之上。

成王败寇嘛,帝辛将军队全部调动到边境与异族血拼,家里却有诸侯王造反。姬周获得了统治权,为了表彰自己的正确性,可不得将帝辛往死里黑。其实能黑的也就制度,也就是奴隶制,问题是姬周自己也是奴隶制啊!这就很尴尬了,所以就甭管帝辛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反正往死里黑就对了。

“如此类者……”桓温可比冉闵更懂历史,见冉闵已经开始不管不顾在胡扯,点了一句:“有始皇帝。”

帝辛在位时,军队基本是在边境与外族作战,腹地仅是留下极为少数的部队。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绝大多数的军队同样是在边疆与异族血战,腹地是以少数的秦人统率六国的徭役兵。桓温说的就是军队在边境与异族血战,国内造反来不及调动平叛。

冉闵听了表情一滞,很明显的僵住了。

谁都知道异族是威胁,前提却是要内部能稳得住,要不异族是被逮着杀,可内部爆发叛乱却颠覆了国家,为开拓民族生存空间做了多少事,后面还要被无底线的抹黑,换谁都受不了。

有了“前车之鉴”,自秦帝国之后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将强军安排在中枢,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中央不动的时候,边疆哪怕是有边军数量也不会多,导致防线处处漏洞遭受异族不断的侵袭,得是严重到一定地步中央的军队才会开拔前往征战。

将强军摆在边境与异族交锋,国内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叛乱不断,自秦之后是发生在明,明也是在内外交困下亡了国。

要说读书,桓温读得绝对比冉闵多。有知识的人想法就多,他是在提醒冉闵别犯傻说一些胡话,比如去向刘彦提倡边墙厚实而腹地虚弱。

“内政建设是大事,亦是必做之事。”桓温在讲道理,让冉闵听了非常不高兴,他说了一些为什么必须发展内政的理由,后面站在武人的角度却又说:“止戈为武,并非罢战不征,乃是打到敌人拿不起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穷兵黩武不可取,忘战却更危险。某以为,止步于五个常备军才是合情合理。”

“去喷啊。”冉闵满是怂恿:“在这说个什么劲,去吐丞相等人一脸,用你的道理将他们喷服了,少点说服王上的障碍。”

桓温才不愿意扯一些胡话,讲解道:“大汉缺粮,仅以本土产出必然不足,取(中南)半岛之粮亦是不够。将军所言及外出掠夺,王上听后已然动心。我等却是要选定目标,既要跨海而战,总该知晓如何去,去了如何打。”

都是在陆地上历经血战的人居多,哪怕桓温懂水战,可那也是在内河,对于海战啥的没一个了解。

他们听刘彦讲过阿三的一些历史,孔雀王朝啥的早就作了古,注意到的就是那边的海军历来不弱。相对清楚想要到阿三地盘走陆地现在是没条件,跨海作战比陆路长途跋涉远要靠谱,他们就不得不对海上作战展开探讨,就是没人能讲出一点什么来。

要从中原走陆路去阿三地盘,一条是高原的路线,另一条是走南亚丛林。

汉国将巴蜀纳入统治范围,蜀地就是连接着高原,问题是军队压根就无法大规模上去,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的人太少,少了等于无法采取大规模的入侵。高原都难以上去,就算是探勘到能够入阿三地盘的路线,好像也没啥用。

南亚那边比高原的难度少不到哪去,原始丛林密度惊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过去殖民伤亡最多的不是在与猴子交战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