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电影节的时间。
卫雄的目标是把香港国际电影打造成与三大国际电影节一样的国际电影盛事。
这个目标很高尚,难度也不小。
……
经过再次审议,确定没有其他需要修改的后,香港电影协会就在《天天日报》上公布了改革方案。
如此彻底的改革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反对的人也不是没有,这些人大多认为当初创立香港国际电影节就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香港电影协会的改革已背离了这个初衷,
更有个别自以为是的学者在报纸上公开抨击,对此,不仅卫雄,绝大多数香港人都嗤之以鼻。
就如黄沾在《明报》专栏中写的:
“香港国际电影节既然存在,那就应该有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而不是只占着茅坑,却不拉屎。”
“至少我没看到过去十几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给香港电影来人了什么。”
“倒是看到许多人借着这个平台在自娱自乐,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自我标榜而招摇撞骗。”
这一番话是比较极端的。
不过黄沾嘴臭是全香港人都知道的,很少有人会真的和他计较。
如果说黄沾的臭嘴读者只是一笑置之的话,那么金庸特地提名写的评论就不得不让人重视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哪怕是顽石,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风化。”
“如今的香港电影正处于历史上最黄金的时期。”
“香港国际电影节必须顺着时代潮流,做出适当的改变。这种变化的重点不在于它力度有多大。”
“而在于它是否适合,是否有利于香港电影的发展。”
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想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而这也代表了香港娱乐圈内大部分人的想法。
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
改革后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将会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文化的最好舞台。
而作为香港电影工作者的他们,也将是这个舞台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总之一句话,潮流是不可逆的,只有顺着潮流前进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才能永远站在历史的制高点。
……
在方案对外公布不久,香港电影协会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改革方案正式确定了下来。
不过发布会卫雄、邵毅夫、邹纹怀这三个正副会人都没有参加。
而是由常务理事吴思源全权负责。
当吴思源介绍完改革方案,时间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文汇报》的记者立刻对改革方案提出了质疑:
“吴先生认为对电影节进行改革真的有必要吗?”
“香港电影这两年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缺点还有不少,依然需要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吴思源今天可是有备而来:
“在今天的发布会之前,香港电影协会刚刚通过《天天日报》和《明报》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
“这份调查报告共随机采访了2000名香港市民。”
“有79.4%的市民认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改革方案既有利于提高电影节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香港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甚至能提升整个香港的国际形象。而态度鲜明的认为改革完全没必要的人仅占总人数的4.2%。”
“剩下的都是些不做评论的,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这两个相差如此悬殊的数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改革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电影协会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香港电影的明天。”
“我希望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好好想想。是守着学术美名重要,还是切实的利益重要。”
“最后我想举个例子,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国际三大a级电影节之一。”
“正是由于电影节,让戛纳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变成了一座世界闻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
“而且法国政府每年都会对电影节专门拨款。”
“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对电影节的重视。”
“连法国政府都如此重视,我不明白在电影产业更加发达的香港,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人反对。”
第二位记者站起来提问:
“吴先生你好,我个人对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这个改革方案是完全赞同的,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以前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主要都是放在香港大会堂,但是如果按照改革方案,香港大会堂可能会小了点。”
“电影协会对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打算?”
吴思源点了点头。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协会确实有想过,按计划,电影协会将在尖沙咀东,眺望维多利亚港的海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