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引起了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及俄罗斯的不满。
西方的政治家们都很精明,
萨哈林虽然拥有强大的战略核力量,但人口少,经济规模小,这种强大的力量必不能长期保持。
纵观历史,
哪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不是经济实力也强大?萨哈林这种瘸脚的只能逞一时之英雄。
但中国就不同了,
1992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8.2%,规模达到7528亿美元,超过欧洲四强之一的意大利。
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
排名世界第六。
更可怕的是,中国经济仍在以高速发展,预计只需五年,中国的gdp就会超过德英法三国。
并于十年内超过日本。
这无疑是本世纪最大的经济奇迹。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经济时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庞大的人口是关键。
因为人口意味着市场。
西方几百年的殖民史争的不就是市。
其次是中央政府得当的改革措施。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改革失败了,并且导致了解体,
中国却在稳步推进。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卫雄的支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虽然卫雄借了多少钱给中|国政府并没有公开的数据,
但总有渠道能得到一些信息。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美国参议院的一份报告,卫雄向中|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超过500亿美元。
这些贷款都是低吸贷款。
如此庞大的资金让中|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能更加从容,也有更多资金用于急促设施建设。
而事实证明中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是对的。
要致富就要先修路。
有点扯远了,在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后,如果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必将给西方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西方国家反应强烈。
至于俄罗斯。
在老毛子眼中,萨哈林的那些家当本来就是他们的,现在竟然落到了中国人手中当然不高兴。
然而再不满再不高兴也没用。
事关国防建设,
中|国政府不可能因为某些国家不高兴就改变计划。同时,欧美和俄罗斯也都向萨哈林施压了,
可根本没用。
且不说卫雄的因素,单只两国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就足以让所有企图破坏的国家知难而退。
当然,萨哈林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
但很快就消失了。
在过去的两年中,伊凡诺夫斯基在国内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清洗,最近一次清洗是两个月前。
基本清楚了反对声音。
目前三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在萨哈林的星星造船厂改装,六艘攻击核潜艇则是在中国的黄埔造船厂改装。
黄埔造船厂隶属于银河宇航,
在苏联解体时趁机吸收了不少苏联的高级船舶工人,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萨哈林的星星造船厂。
现共有员工两万多人。
来自前苏联的工人就超过1000人,而且全都是高级技术人员,或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
在被卫雄收购前,
黄埔造船厂主要从事民用船只和部分军用舰艇的建造,但由于大环境的关系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否则也不可能卖掉。
被卫雄收购后,在对船厂管理经营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积极扩张业务,并在广州南沙投资新厂。
到现在,船厂的运营已经进入轨道。
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海运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各种专业船舶的需求与日俱增。
船厂早已转亏为盈。
同时,广州南沙的新造船基地也已经竣工,拥有同时建设五艘30万吨巨型油轮的强大能力。
还有两个用于建设核潜艇的室内船台。
每个船台都能同时开工建设2艘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核潜艇。也就是说船厂能同时开建四艘核潜艇。
然而核潜艇并非普通军用舰艇,
在原来的历史中,中国的核潜艇一直由位于辽宁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建造,从来没有变过。
这既有技术原因,也是出于保密。
毕竟渤海造船厂靠近北京,守卫力量自然也严密得多。而这也成为了黄埔造船厂的最大缺点。
在开建这两个室内船台前,
造船厂总裁孔亮曾亲自同军方高层沟通过。若海军依然只允许核潜艇在渤海造船厂建造的话,
黄埔造船厂将不会浪费资源。
针对这个问题军方进行了一番研究,最后给出的答复是——不强制在渤海船厂建造核潜艇。
言归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