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几乎全线飘绿(全世界只有中国股市以红色代表涨)。
尤其是与基建有关的,涨幅特别大。
很显然这是受了24日卫雄宣布的两个消息的影响,对于英国经济来说,那两个消息就是强心针。
让市场资金更加看好英国经济。
英国媒体自然是对卫雄再次歌功颂德。不过这个时候,作为始作俑者的卫雄早已离开英国了。
……
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广场饭店。
美、日、英、法、西德5个工业发达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秘密举行会晤并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五国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从而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由于日本的经济是典型的外贸出口型。
日元升值使得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产品出口额迅速萎缩,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为挽救这种局面。
日本政府被迫采取了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然而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使得市场上流通资金过剩,随后这些过剩的资金让日本国内掀起了投机热潮。
尤其在股票交易和土地交易市场最为明显。
过分的投机活动又使得日本的股价和地价出现了持续的暴涨,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水平。
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
泡沫经济的繁荣首先体现在股票价格的高涨上。
1985年到1989年四年间,日经平均股价增加了2.7倍,平均每年增加28.4%,是战后股价暴涨的时期。
超过了战后历次经济周期的高涨期。
然而从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89年为4091834亿日元,1985年则为3429503亿日元。
四年间递增速度为4.5%,即平均每年股价上涨率高于p增长率4.3倍。
这就是说股票价格作为一种虚拟资本,或者说是象征经济,竟然高出了实际经济的4.3倍。
经济泡沫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房地产价格的疯狂上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个体现。
1987年到1989年的三年间,日本国内市街地价依次上涨5.4%、10%、7.6%,这一时期的地价平均上涨率为7.7%。
而消费者的物价年均上涨率仅为1.8%。
也就是说地价上涨率高出物价上涨率4.3倍。
形象的说,人们只要从银行借钱去购买土地,不用干任何事,即可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这种情况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
股票和地价的暴涨增加了日本各类银行持有的‘资本金’,从而增加了其贷款的能力和总额。
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日本各大银行纷纷跻身世界最大银行之列。
而由于日本银行提供贷款的主要担保物是土地,地价的上涨就为信贷额的增加创造了条件。
于是过度的信贷创造了泡沫经济。
而泡沫经济反过来又衍生了更多信贷,恶性循环的结果终于使得泡沫经济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
可股市的持续暴涨让所有日本人都失去了冷静的头脑。
一种“日本股市是不可能下跌的信念”在几乎所有人脑海中形成。
就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美国的金融家们动用新的金融核弹――“股指期货”来到日本。
与日本保险业对赌未来指数涨跌。
之后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了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
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
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而这时时间已经来到1989年12月29日。
这次日本之行卫雄相当低调。
而且乘坐的座驾也不是那辆具有标志性的‘2’号拍照劳斯莱斯,而是另一辆不同牌照的车。
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受关注度。
前来机场接机的是西尔维斯特。早在一个月前,卫氏投资就派人到日本做先期的准备工作了。
西尔维斯特也在一个星期前来到日本。
当然,行程都非常低调。
在前往酒店的路上,卫雄拿到了一份日本股市的最新数据,脸上的表情中微微带着diǎn阴郁。
39218diǎn!
这是日经平均指数有史以来的最高diǎn,也是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为之感到不可思议的数据。
但却有diǎn问题。
若他的记忆没有错的话,日经平均指数的最高diǎn应该是38915diǎn,现在似乎比这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