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兵变(1 / 2)

远征欧洲 鲇鱼头 2419 字 2016-08-28

直到三天之后,秦致远才完成了整编工作。

或者说,只是完成了初步的编组,如果是要形成战斗力,怕是还要一段时间。

这个时间想必也不会太长,原本属于第二旅的士兵对于加入第一师没有任何抗拒,他们甚至是充满热情和憧憬的投入第一师的怀抱。

在这个过程中,秦致远对第二旅伤兵的处理起了关键作用。

仅仅是两天的战斗,第二旅中有一千多名肢体残疾的士兵,这些士兵理论上讲,已经失去了价值,如果按照国内军阀的习俗,是要赶出军队任其自生自灭的。

残酷吗?但是这就是事实。

这个问题在另一个时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都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残疾的军人们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造成了沉重负担。也正因如此,第二旅的很多伤兵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的某个手臂或者是某条腿已经被截断的时候,很多伤兵万念俱灰,选择了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和家人未来可能的痛苦。

如果是战死,士兵的家属会领到一笔数目不菲的抚恤金,如果是伤残,抚恤金没有那么多且不说,而且伤残的军人返乡之后会给家人造成沉重的负担。

第二旅之所以从四千多阵亡变成五千阵亡,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么来的。

但秦致远不认为伤兵就无用,秦致远手下需要很多人,只要不是傻子,在秦致远手底下就能混口饭吃,不仅不会给家人带来负担,同样会领取每天最少一块大洋的月薪。

秦致远对卡皮的治安官汤姆森印象深刻,汤姆森就是一位复员的伤残军人。汤姆森在战争中腿部受伤严重,行动起来有点不方便,而且还断了一只手,但是汤姆森在治安官这个职位上绝对是称职的。当玛丽一家发生惨剧时,汤姆森敢于跟着秦致远去找尼维勒要个说法,这本身就是工作负责的表现。

秦致远治下的科西嘉,有大量需要人手的职位,这些工作并不一定就需要正常人去完成。比如说港口的领航员,比如说税务登记员,比如说各个单位的值班人员,甚至是城市里的巡警,这些职位,都可以由这些伤残军人去作。

伤残军人之所有自杀,是因为他们已经对生活绝望,这时候如果秦致远能拉他们一把,他们绝对会死心踏的跟着秦致远走,并且会影响他们周围的所有人。远的不说,就说秦致远宣布了这项规定之后,包括第二旅和第一旅在内的所有士兵,都对第一师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首先就反映在士气上。

士气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第二旅刚刚经过重创,加入第一师几乎就是重建,对于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当秦致远宣布了要留用所有愿意留下的伤残军人时,幸存的士兵们几乎是马上就开始了训练,并且全情投入。

战士们不怕死,他们既然从军,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战士们怕的是死的毫无价值,怕的是还没死就被部队、社会、甚至是家人抛弃。

秦致远的做法,完全解决了战士们的后顾之忧。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哪怕是不死不活,也能领取一份超过九成九国人的薪水,这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秦致远将第二旅调回巴黎,并没有引起尼维勒的关注,因为尼维勒已经自顾不暇。

连续两天的进攻,并没有达成尼维勒战前的承诺。按照尼维勒的承诺,尼维勒应该停止进攻,重新换一个攻击方向。

但尼维勒不打算收手,虽然两天来当战斗结束的时候没有任何进展,但战斗刚开始的进展也被尼维勒认为是他的战术起了作用,只需要再加一把劲,就能把德国人赶出舍曼代达姆。

尼维勒现在已经接近疯狂,他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他无法安静下来仔细的分析这两天战斗中出现的问题,进攻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神,哪怕是总理保罗·潘乐威亲自赶到前线阻止尼维勒继续进攻,尼维勒也置之不理。

真的是置之不理,保罗·潘乐威甚至没有得到和尼维勒见面的机会,尼维勒在保罗·潘乐威赶到他的司令部之前,就前往前线的军营里视察,放了法国总理一个大鸽子。

尼维勒这个法军总司令,是总理亲自任命的,虽然并不是保罗·潘乐威任内任命的,但尼维勒也要听命于法国总理。尼维勒敢如此胆大妄为,依仗的就是劳合·乔治的支持,但是一名法军总司令要靠英国首相支持,这未免太过荒谬。

保罗·潘乐威知道尼维勒不会停止进攻,哪怕见不到尼维勒也没事,保罗·潘乐威给陆军部长利奥泰发了电报,命令利奥泰停止对尼维勒的部队输送物资。

热兵器部队,如果没有弹药补给,看你怎么打。

这一招果然点中了尼维勒的死穴,尼维勒顾不上巡视部队,当晚就返回巴黎,求见已经返回巴黎的保罗·潘乐威。

哪有那么容易,保罗·潘乐威身为总理也是有脾气的,人家找你的时候你不见,你去找人家也是自讨没趣。

保罗·潘乐威也没给尼维勒见面的机会,直到第二天,保罗·潘乐威才在早餐时间给了尼维勒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