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龙本体迎接册封圣旨的礼仪和重视程度,让外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十数里的路途上,全部扎上彩棚,棚上还要糊上红色的纱绫。道路,全部进行了清场,人员皆绕道而行,为钦差大臣的仪仗队,留下行进的空间。
迎接礼仪非常隆重,可谓之给足了钦差大臣脸面。
路边,百姓无数的小旗飞舞,真是彩旗飘飘,大有后世21世纪的新潮味儿。
朱家庄也早就扩大,从朱家庄变更为朱家关。
每面长十六里十三步,周长二十四里以上,又有七门一关,可谓虎踞峙列。是为山东海关的第一重镇所在!
关内商铺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人山人海,聚起了越多的市镇,直有熙熙攘攘之感。
王承恩怀着复杂的心思,在众人的欢迎下进了宣旨地。到了大堂,只见上方已经摆好香案供品,走到正上端,脸一板,喝声道:“圣旨到!四海国公人等接旨!”
他话音刚落,对面众人跪拜下来,唯独朱子龙本体不跪。(有不跪之尊,见前情。)
“臣等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王将圣旨打开,缓缓念起来,下方各人听着,闻听果然如传言的那般,朱四海从四海国公给封为异姓王了。一时间,陪同而来的山东文官脸上,人等尽是神情各异。
当然,朱家军各将,相顾而喜。
尽管山东和运河多省,甚至于南洋等地,其实朱子龙本体早已经是不封王的国公,但行尊王之实。但如今正式合法的封王了,自然名副其实要让人感觉舒服了许多。
毕竟,老大一但封王了,他们这些人官职也就有了提升空间了。
不然,朱子龙本体如果只是国公,外加大将军的话。你再怎么努力,到总兵也就到头了吧?
真要皇帝单独封你总兵以上的官职,你说不定还不敢接受呢。因为,这会让你心里担心,老大心里会怎么想?
但是,现在好了。
老大封王了,而且还是比开国时候,那些一代王爷还要地位尊贵的一字并肩王。
那么老大给自己等人提升官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毕竟王爷之下,以及按开国祖法,王府也可以按属国封官。(指明朝前期的王爷那种权利,而不是后期的王爷,你不能指望一个异姓王,可以当猪一样困养起来。)
中国自三代以来,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农家浪荡子刘邦、失地佃农朱元璋纯粹凭借机遇、命运和个人能力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业含金量最高。
不仅如此,即使做了皇帝,刘邦和朱元璋还保留着强烈的农民意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分家分地”。
在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里,不论是大地主还是小农民,下一代之间虽然长幼有序,但是老爹的东西儿子们人人有份,长子居祖屋,各房都有地,按这个模式一代代开枝散叶,家族根深叶茂。
汉高祖和明太祖把“分家分地”的模式,完美地搬到国家制度层面来,就变成了“封建诸王”!
太子位居东宫,其他儿子们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王国,子子孙孙全都封王,俸禄优厚,国库供给,整个家族世代衣食无忧,完美实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最大梦想。
明代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经济,手下都配有一个文相,一个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军队。王府的亲兵多达数万不止,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当地的驻军。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
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还大,说话更实用。
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永乐以亲王的身份夺得天下,他深知亲王拥有重兵,必将威胁中央政权。
于是,他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剥夺亲王的军政权力。在永乐之后,历代皇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亲王们不但军政权力,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连人身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
“明代中后期的亲王,在某些方面连个普通老百姓也不如。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亲王的一个大监狱。没有朝廷的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
当然,朱子龙不可能按明朝中后期的王爷安排。
就算他愿意,这天下间,包括皇帝(假如皇帝不是他的分身的话),没有谁有胆子这么做,甚至于同意。
事实上,如果不是皇帝是自己的分身,朱子龙也不会走这一步旗。
因为王爷和皇帝天生就是死对头,那怕是开国时期,兄弟感情还算不错的皇室兄弟们,也是如此。
想当初,朱元璋把9个最能干的儿子封在了北部边陲,九王守边,拱卫国门,抵御蒙元残余势力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