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八百五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 / 2)

时间流逝如流水,转眼又是十年光景。

大商依旧繁华锦绣,国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诡异的是,如此强大的大商,竟然没有丝毫对外扩张的迹象,甚至还在边疆地区采取了丑陋丢人的守势。

这样的态势,竟在朝歌没有掀起丝毫风浪,也算是几位朝堂老大掌控得力。

心中明白的都明白,大商看似繁华似锦,可真正的军中好手都被莫名清洗一空,之前赫赫有名的边镇大将,此时连一个都没有留下。

也就一位调到朝歌的孔宣,其余有点能耐的边镇大将,不是莫名战死就是被紧急调往东夷窝着不动,比如之前的陈塘关总兵李靖,此时就已经在东夷地界窝了近十年,一副老鼠不出洞的架势。

朝歌权贵感觉很是奇怪,最近十年朝堂上的调动,他们看不懂。

不少能力出众的年轻新秀,五成以上都送去东夷主持地方政务,说是给他们练手熟悉之用,可十年前调去的青年官员,也没见最近有调回的迹象。

边关重镇守将也是频繁调动,最叫朝歌权贵想不通的是,将领频频换人就算了,可以看作朝歌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可边关重镇驻军一减再减是怎么回事?

十年前,青龙关有军将十万,现在估计不足三万,还都是被淘汰的弱者,其余精锐分批次,在大商官府组织下带着家人一起移居东夷。

不仅是青龙关,其余重要关镇都是如此安排,不得不叫朝歌权贵疑惑,甚至心中隐隐有不安泛起。

怎么感觉,有种朝廷想要放弃边关要镇的赶脚?

在繁华的中原大地,一场悄然大迁移开启,不少生活于底层,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平民和贫民家庭,都在官府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始一点点向面积广阔地少人多的东夷迁移。

大量的男女青壮奴隶,被官府从地方上的奴隶主手中买来,然后分批次全部送到东夷边境,最后交给东夷各地城池政务官员领走。

这样的活计一直都在默默进行,十年前怕十不下数百万之众,通过官府渠道抵达东夷,然后分到房子和田地,成为有产者中的一员。

朝歌权贵和地方豪强侧目的是,五年前朝廷开放了土地兼并的限制,对于豪强之间,豪强与自耕农之间的土地兼并一点都没有如同以往那般刻意压制,甚至还有点纵容迹象。

这是怎么了?

朝歌权贵惊疑不定,他们不认为丞相比干和太师闻仲是软弱好欺之辈,对于豪强兼并土地这样一看就知与国无益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干预压制的迹象,真是奇哉怪也。

心中起疑,自然不会一窝蜂抢占朝歌附近的好地,先把情况打探清楚再说。

地方豪强就没这样的顾忌了,地方官府一放开限制,他们就像过节一般蜂拥而上,短短五年时间大量自耕农破产田地被占。

可还没等地方豪强乐呵呵将破产的自耕农变为自家奴隶,他们已经在官府的组织和安排下离开家乡不知所踪。

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贫苦百姓在官府组织下前往东夷。

整个东夷的面积足有差不多四分支一个大商广阔,可人口却不足大商的百分之一,完全可以容纳超过数十亿人口还不觉拥挤。

这些事情,都是由朝歌直接命令,地方官府和驻军分工配合,在没有引起太大动静的前提下完成。

凡是经手的官员和将领全都分工明确,地方官员只是组织收拢贫苦和破产百姓,当然前提是他们愿意离开家乡。

然后地方驻军负责将收拢起来的百姓安全护送到另一个城池的聚集点,交由专门负责此事的商军负责接下来的迁移工作。

一环套着一环,分工相当明确,同时又让参与其中的各方面人手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朝歌方面到底想要做什么?

这个时代的通讯基本靠吼,可没有电话手机联系,寻常人也用不了符文通讯,自然不会知晓朝歌方面的具体用意。

可就是在这样一点一点迁移中,大量的大商百姓家庭安然迁移到东夷各城,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东夷的人口,也十年见有了天翻地覆般的恐怖增长。

大商刚刚拿下东夷时,整个东夷受控制的人口不过千万出头,可是现在的东夷人口,单单官方统计就超过了两亿,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中。

这些变化,除了掌控朝堂的太师闻仲,少师林沙和丞相比干知晓外,旁人就算心中有所预感,却是对具体情况不甚了了。

只是知晓,朝廷有意大力开发东夷,不少的钱粮物资还有青壮劳力都向东夷倾斜,仅此而已。

也就是大商国力强盛,能够轻松承担这样的大动作,不然朝歌内部早就白闹翻天了。

这日,朝歌太师府,又到了三位朝歌顶级大佬私下会面商讨事情的时候。

这种私下里的会面已经形成传统,许多事关大商的要事,都是在这种私下交流过程中提出并得到执行的。

许多朝歌权贵挤破了头都想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