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蝗虫基本消灭,但夜里飞来的大股蝗虫正在想办法。”杨燕如实汇报。
“怎么能‘基本’?‘正在’呢?要全部马上消灭之。你们光想到趋光性利于诱杀不行,还要考虑趋光的负面诱导性,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啊!”望天杨说。
“是!老师!”月正元跟着望天杨的步伐说。
“我们要充分地了解蝗群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望天杨说,“正元,你给大家说说。”
月正元沉思了一会儿,望着走过来的各村领导和重要人物,再次强调:“导致蝗灾的主要原因两个:一是大浴河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蝗灾的重灾区,干旱越来越严重,河水量不断缩减,暴露的滩涂荒地急剧增加。跨越水库水量锐减,许多大浴河支流基本干涸,再加上沿岸一带面积很大的盐碱地,为蝗虫的产卵繁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此外春季风沙过多、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春夏之交即将来临,而干旱加剧,如不能彻底消灭,恐怕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以后每年要加强跨越水库和大浴河的治理,让河东能够像河西一样用水灌溉。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说来听听。”望天杨征询大家的意见。
柳仙客说:“蝗灾与大肆砍伐林木有关,原本小树林为主之植被,变成草地,一些地面出现沙化,以至于蝗虫飞来灾情加重。”
“仙客啊,你干脆说多植被就是了,何必提起砍伐的事来?”泉专员非常镇静,但他的内心已经波涛汹涌了。
望天杨沉默了一会儿说:“看来你们都是治蝗的专家,月教官继续说。”
月正元看看大家,接着说:“在数量比较少时,蝗虫四处乱走,互不相干。而当虫口密度达到每平方米接近25头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有秩序地集体行动,朝同一方向前进;在中等密度(每平方米25头至62头)时,有时会自发地改变方向。然而有意思的是,虫口密度继续增加到每平方米74头以上之后,虫群就不再自发地改变方向,而是一味地朝同一方向前进。”
望天杨又沉默了,迈着矫健的脚步走向田间小路。大家紧跟在后面。
两边的小麦、谷子地里沙沙地响,那是蝗虫在肆无忌惮地糟蹋禾苗。月正元浮想联翩:集体无意识集体行动不是蝗虫的专利,鱼、鸟、蚂蚁、蝴蝶等许多动物都会成群结队统一行动,还有我们人类。人类有着其它动物所没有的智力和沟通技能,可以协调出非常一致的行动,即使是一些非常不理智的集体癫狂行为,背后也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绪等种种复杂因素。协调人类的行动也许倒比协调蝗虫和蚂蚁的行为困难得多。因为人类过于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是脑袋里只编码着一些简单指令的无意识傻瓜。
望天杨一边走一边讲:“要使一支人类军队高效作战,必须建设明确有效的指挥系统,否则再庞大的军队也会因指挥失灵、军心涣散而失去战斗力。头脑简单、没有主见的生物,反而容易在几条合适规则的指引下统一起来。”
跟在后面的几十个人,只有月正元在品味望天杨的话的含义,凭着他多年的战斗经验,月正元做出一个平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说:“一个高度密集的蝗群朝统一方向前进,我们现在不要停留在火攻、挖坑这些局部的战斗,根据风向,我可以预测出这群飞行军团正向河西的老柳庄一带迁徙,企图飞过三圣城向临县进军。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将它们全部消灭在大浴河里。”
望天杨不是不知道月正元的意图,而是不想月正元铤而走险,因为一旦蝗虫越过大浴河,那老柳庄和临县的良田也将毁于一旦,必将造成更大的损失。友军也可能拿这个说事。这种小小的直翅目昆虫集结成庞大的军团,遮天蔽日地飞在许多民族的典籍中。
“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杨柳公背起唐代诗人白居易《捕蝗》里的诗句,再一次提醒望天杨为作战方案慎重再慎重。
然而,在月正元的支持下,望天杨终于答应在河西沿岸布设青草、树叶等诱使蝗群迁移,企图将蝗虫消灭在大浴河之中。
“喂得起四个牙的马马,喂不起两个牙的蚂蚱。”老柳庄的村民怨声载道。
“一点大集体主义思想没有!去年发大水的时候,河东为了河西的安全硬是泡在洪水两天一夜,现在为了我们不受蝗虫糟蹋,打一场漂亮的人蝗之战,我们如果不冲上去,蝗虫不如!”柳妈动员大家说,见柳莲骑车过来就奔了过去。
“你怎么又干傻事啊!发洪水的时候,他们来炸过坝,要不是村民拦着,我们老柳庄早喂鱼了;现在又想这坏主意,要是真的过来了,我们老柳庄吃什么啊!”柳大伯劝着柳妈。
百姓们也围过来劝着,柳莲下马进去。百姓们看着眼前神采飞扬的少女,轻巧灵动的眼波,***却吃得脸红煞白,光彩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