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夏天来临的时候,婉儿俨然成了大明宫里最忙的女官。她以高宗才人之名如履薄冰地徘徊于武后及其一儿(李贤)一女(太平)之间,既在武后那里学习一些侍书所要做的基本事务,又时不时地被太子李贤和太平公主叫去一同研读经史或探讨诗书。
太平与婉儿生于同年,加之婉儿天性聪慧,又知谦卑忍让,所以很快被太平引为知己,所以在太平那里,婉儿是最轻松的。
武后那边她就不敢有丝毫掉以轻心了。婉儿经过数日的学习,知道皇后是个非常仔细的人。最初让婉儿草拟诏令时,她总是一字一句地说着让婉儿写。一个月后,皇后开始至告诉她大意,行文上则让婉儿自己去遣词造句。不懂得或不甚明确的,可与决云切磋,仍然拿不定主意的,再找她定夺。
说起来最难应付的要数太子府那边了。李贤不但高傲,而且性情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短短一个多月来,婉儿已在他那里吃过好几次闭门羹了。
每逢政务殿事务不很繁忙,太平又没有叫婉儿去的时候,武后都会亲自挑一本奏议或奏状,让婉儿拿去太子府询问李贤的看法。婉儿奉命而去,却连太子府的大门都入不得。
回话的人话说得倒是客气:“姑娘在此稍等!太子有事在身,这会儿怕是无暇见姑娘,姑娘捎来的本子可交与在下转达。”
那人转身进门后,有时须臾便归,有时则是一去半个时辰,甚至一个时辰。烈日当头,婉儿虽被炙烤着,却也不急着回去,她素闻武后与太子之间已有不睦,所以尽管见不到太子,也要每每都等了答复才回去,她从不告诉武后自己根本没有见到太子,只是把太子对当日奏议或奏状的见解告诉武后。这样几次三番,她也开始习惯太子府那总对自己关着的大门了。直到有一日午后,婉儿听着那“吱呀”的开门声已做好原地久等的准备,却听闻门里的声音变了。
太子府换了门丁。之前的长者已告老离京,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纪轻轻的门童。门童刚要回去通报,却不料被另一个人伸手拦住了。
那人的半边脸都被大门挡住了,只闻他道:“这是谁派来的人,你也敢挡?!还不快些把门敞开!”
门童哆哆嗦嗦地把门打开了。
先前说话的人见了上官婉儿,便立刻行礼:“鄙人张泉儿,拜见上官姑娘!”
婉儿连忙回礼:“使不得大人!奴婢不过是……”
“哈哈哈……”张泉儿不等婉儿说完便朗声大笑,“你适才叫我什么?大人?!哈哈哈,我张泉儿何德何能,今日竟也当一回大人!哈哈哈……”
婉儿小心地打量着面前这个敢在太子府门口狂笑不止的人,他倒是生就了一副好皮囊。
那人止住了笑:“婉儿姑娘随我来吧,我带你去找太子。”
“不了,我,我就在此地等着吧,烦请您将此奏议交于太子,太子自会明白。”婉儿还是觉得按之前的老套路行事较为稳妥。岂料张泉却又笑着说:“这次是太子吩咐让姑娘进来的,快随我来吧!”
婉儿不好推辞,只得随张泉儿进入府内。
“太子在书房,姑娘直接把奏议交给太子便是。”说着他为婉儿请推开一扇门,没等婉儿反应过来,张泉儿已抽身退后,婉儿长在门口不经意往里一望,当真吓了一跳!一男子竟赤身露体地躺在书房一侧的卧榻上与太子嬉笑,婉儿赶紧转身,先前那张泉儿已不知去向。
“站住!”太子李贤怒声道,“谁让你进来的!”
婉儿连忙跪下:“太子恕罪!”
“我问是谁把你放进来的?!”
“奴婢……”
“算了,太子,”婉儿正不知该如何回答太子,刚才那男子已披衣起身到:“我看这事儿有些蹊跷,定是有人背后使招儿,有意让她看到今天一幕。”
婉儿抬头看了说话的人一眼,这面若桃花的男人心里却是清明。
“道生,你先下去吧。”李贤这才束衣坐下。
“道生告退。”
婉儿仍旧跪在原地。
“起来吧。”李贤一挥手说。
婉儿战战兢兢地起来。李贤看她一眼不觉好笑,刚才一幕竟把这小姑娘吓出了眼泪。
“奴婢奉武后之命,将这奏议交于太子。奴,奴婢还去大门外候着,太子看完,差人去给奴婢便是。”
“婉儿姑娘这样来来回回地两头跑不累吗?”
“……”婉儿不明白太子的意思。
“母后多日来想要看到的,今日婉儿姑娘已全看到了,你大可以回去一五一十地禀告母后,你的任务也完成了。至于这奏议,”李贤拿起适才婉儿呈到小案上的奏议,冷不防甩手扔到婉儿脚下,“不过是个幌子!”
“不!奴,奴婢不会告知天后的。所有的一切,奴婢都不会说的!”
“为什么?为什么不说?多日来姑娘顶着炎炎夏日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宣政殿和太子府之间,为的不就是打探这一幕吗?今日你算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