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洪峰显文风(1 / 2)

列车越来越快,不多时便驶进了豫北太行山区。

蔚蓝的苍穹下,一座座挺拔,俊俏的山岭,像兽脊似的蜿蜒起伏,连绵不断。放眼望去,那秀丽的山峰,绿色的树林,以及那小桥流水,被霞光一照,好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这画图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于中。

洪峰望着那起伏的山岭,翠绿的树林,不禁诗意翻涌,又激起他作诗的雅兴。随口赞道;

太行山川扬美名,

小桥流水细有声。

喜鹊枝头鸣翠柳,

自古文人墨中情。

明恋也仿佛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里,目不转睛的望着远方。她指着远方的崇山峻岭说;你看那云台山,还有那大任山------多好看啊。

是啊,这些山色太美了。洪峰赞叹着。当地政aa府利用这优美的景观开发了旅游景点,啥时间我们也来这里游山玩水,好好的欣赏欣赏这山色美景。

好,明年吧。明恋赞成似的点着头。

那好,咱们一言为定。说吧,二人甜蜜的依偎在一起,神情专注的观赏起这美丽的山色奇景。

片刻,明恋像想起什么似的。说;洪峰,这太行山据说宽八百多里,长几千里。你说这到处是石头,人们出门行路困难吗?

哪能不困难。洪峰远望太行山脉,不禁想起李白的一首《行路难》 。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背完,洪峰笑了笑。你看李白把山里行路难的情景写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夫君,你给我讲一讲诗仙李白的故事好吗?

好啊。 洪峰凭着他的记忆讲道;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

《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着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