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起案件发生后的第三天,物证鉴定部门对于案件中一些重要的证据和痕迹终于得到了初步的鉴定结果。首先是刀伤,四起案件中,除了第四起案件的死者是被勒死之外,其余三个被害人都是被刀所刺杀,而根据伤痕的鉴定结果,可以确定刺杀这三个被害人的凶器在规格尺寸上是相似的。当然,根据现有的证据,就算是物证鉴定部门也无法确认这三个人是否是死于同一把凶器之下。但是仅仅是凶器在尺寸规格上相似这一点,就已经很值得警方认真对待了。
其次是对第二具尸体,也就是教授的尸检结果。虽然教授的致命伤确实是在脖子上,但在尸检时法医发现在教授的身上有奇妙的灼伤痕迹。这样的伤痕说明了为什么教授在面对最后的致命袭杀时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反抗,因为在这之前他曾经被电击枪攻击过。从伤痕分析,教授曾经一度被电击昏厥,之后再重新恢复了意识,不过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所面对的就是凶手的刺杀。
另一点是对第三具尸体,也就是被藏在排水沟的那具尸体的调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知情人向警方提供了尸体的姓名和身份,和最初的流浪汉不同,虽然这个青年没有正当职业,但到底还没有落到无人知晓其存在的地步。叶小川,就是这个死者的名字,而且根据对这个青年居住场所的调查,警方发现这个青年似乎还有继续进学的念头,因为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考研用的书籍。不过确认叶小川的身份并非物证鉴定的工作,事实上物证鉴定对于第三具尸体的调查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他的指纹。
物证鉴定部门在第二起案件的教授家中,也发现了叶小川的指纹。同时在叶小川的遗体上发现了一万元左右的现金,而这些现金上则发现了教授的指纹。在教授被杀的那一天,他其实是和叶小川见过面的。
在由警方询问过教授的家人同事之后,警方并没有找到教授和叶小川存在关系的线索。叶小川的学生时代是在其他学校度过的,而且所学的专业也和教授的本业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根据叶小川购买的参考书可以基本确定,他想要报考的研究生专业也和教授本人没有任何联系。此外在向教授的家人和同事出示了叶小川的照片后,这些人都表示并不认识这个青年。
根据这样的发现,调查人员也怀疑过叶小川会不会就是教授家被盗窃的元凶。不过除了指纹和钞票之外,警方就再没有发现任何其他证据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无法排除两人存在正当关系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关系的真实情况,警方目前也还在进行调查确认。
无论如何,物证鉴定上的进展都大幅度地推动着案件调查的进行。
而当物证鉴定部门努力工作的时候,其他警员也在努力执行着各自的职责。他们正在调查四起案件被害人的人际关系,并且在犯罪现场周边对居民进行排查。
这算是警方对于案件进行搜查的一般模式了。虽然之前分别调查四起案件的时候还没有注意到,但现在当四起案件并案调查以后,警方就注意到了这四起案件其实都发生在本市的同一片区域。四处凶案的现场,至少是被害人的陈尸之处相距并不算远。根据一般的经验,警方基本上可以认定凶手很可能就居住在这片区域之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警方需要的就不再是什么优秀的名侦探,而是最踏实的调查人员。他们会走访排查整片区域内的居民,向这些居民分别问话,了解情况。这样一来,即便无法直接确认凶手的身份,也可以确定几个值得注意的调查对象。
这样的调查方式无疑是一种笨办法,但是却相当有效。
事实上说来让人啼笑皆非,每当发生重大案件,警方加强巡逻并且大范围排查居民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和正在调查的案件无关的小案子浮上水面。而城市的治安环境,某种意义来说在有重大案件发生的期间,往往还会有所好转。这种事情很好理解,毕竟除了少数亡命之徒又或者是脑子不正常的家伙,平常会搞些小偷小摸的家伙都不会蠢到在这个犯案却触那些已经被大案子搞到冒火的警员们的霉头。但是这种所谓的“治安好转”一旦到了某种时候,也会突然间迅速恶化。当警方长期无法结案,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消耗在一个案子中的时候,警方的威慑力和权威也会下降,而原本一时蛰伏的犯罪分子也会由此重新开始活跃。最终就像是破窗效应中的情形一样,变成恶性循环。
当然,那只是最恶劣的情况。一般只会在政府已经开始失去有效控制的地区才会发生。本市的警员并不会担忧发生这种情况,在专案组的安排下,他们各自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为了侦破案件而踏实地努力着。
不只是单纯的调查而已,警方也增加了基层警员的巡逻工作。尤其是那些并没有安装监控系统的偏僻街道和老旧社区,民警会经常巡查,以防止发生新的犯罪。毕竟一个几乎是用一天杀一人的速度进行杀戮的杀人犯实在是太过危险了些,再怎么警惕也不为过。
或者也正是因为警方的警戒,还有一般居民更加谨慎的态度,在杀死第四个被害人之后,那个凶手就完全停止了活动。但